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俄或在中国发债:百年前沙俄东北金融操作的历史启示

时间:2025-09-22 08:39:55 来源:沈言论 作者:沈言论

俄罗斯可能在中国发行债券的消息引发关注,这一动向看似新鲜,实则与百年前沙俄在东北的金融操作存在历史呼应。



19世纪末,沙俄通过《中俄密约》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并借机设立华俄道胜银行,发行以铁路未来收益为背书的“纸质卢布”。这种缺乏实物支撑的货币,最终因日俄战争失败和银行倒闭沦为废纸,导致东北百姓血本无归。

百年后的今天,中俄金融合作已从单方面掠夺转向平等互利。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切断俄罗斯传统融资渠道,迫使俄方转向亚洲市场。中国作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中占比超越美元,为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熊猫债)提供了现实基础。

1896年:沙俄的金融掠夺与清政府的困境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沙俄联合德法“干涉还辽”,实则觊觎东北权益。通过《中俄密约》,沙俄获得中东铁路修建权,并借“筹款修路”之名在东北设立华俄道胜银行。该行表面为中俄合办,实则由沙俄完全控制,随即发行以铁路未来收益为担保的“纸质卢布”。

沙俄凭借军事优势强制推广,哈尔滨商铺、长春粮行甚至街头小贩均被迫接受。这种“白条”货币卷走大量白银,部分用于修路,部分填补战争赔款,还有部分流入贵族腰包。然而,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沙俄战败导致中东铁路收益落空,华俄道胜银行倒闭,纸质卢布彻底贬值。



最惨的是囤积纸质卢布的小商贩和农民,他们原指望铁路盈利后兑换真钱,却因战争沦为废纸。这场金融闹剧暴露了弱国在列强面前的脆弱性,也印证了缺乏信用支撑的货币终将崩溃。

2025年:制裁压力下的金融突围与中俄合作



俄乌冲突后,西方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并将其踢出国际结算系统。传统融资渠道断裂,俄罗斯被迫转向亚洲,通过增加对华能源出口(石油、天然气)和与印度、朝鲜的贸易获取外汇。但美元需求仍存——购买飞机、进口精密仪器、支付海外雇佣兵工资均需美元,而当前渠道受限。

在此背景下,发行熊猫债成为可行选项。俄罗斯企业可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再将资金兑换为美元使用。中俄贸易紧密,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中国连续13年成为俄最大贸易伙伴。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中占比提升,为债券发行提供了买家基础。

信用与规则:现代金融合作的核心差异



与百年前沙俄依赖军事威胁不同,现代金融合作需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俄罗斯近年财政压力增大,2024年军费占比超30%,财政赤字攀升。若无法按时还本付息,中国投资者将面临损失。因此,双方需明确债券条款:利率、还本付息方式及违约处理机制,均需以合同形式固定,避免口头承诺。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规范为合作提供了保障。尽管审批流程简化,但监管更趋严格,确保风险可控。历史表明,金融合作若缺乏信用支撑,终将损害双方利益。

历史启示:平等合作是长期发展的基石



百年前,沙俄利用军事优势和国际地位不平等,在东北实施金融掠夺,最终自食其果。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能力和底气评估风险、把控合作节奏。中俄金融合作需以平等、互信为前提,遵守国际规则,方能实现共赢。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能提供镜鉴。靠欺骗和掠夺的金融操作终将失败,而基于信用与规则的合作才是长久之道。中国已非百年前的弱国,任何合作均需讲规矩、守信用,这既是历史赋予的底气,也是未来合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