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初,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郊外的荒坡上,一场没有审判的秘密处决悄然进行。被处决者是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这位曾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徐向前元帅晚年多次为其正名:“他是好人,是冤枉的。”这段被尘封的历史,揭开了早期革命中知识分子军官的复杂命运。

李特原名徐克勋,1902年生于安徽霍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随父赴长沙求学,192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班。这个戴眼镜的沉默青年,本可能成为工程师,但1922年唐山路矿大罢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积极组织声援活动,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同学们用英语戏称他“Little”(小),遂改名李特。
1924年,党组织选派骨干赴苏联学习,李特进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次年转入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这所培养高级指挥官的军校,孕育了刘伯坚、肖劲光等未来将领。李特不仅与他们成为同学,更担任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

1930年秋,李特回国后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先后担任彭杨军政学校教育长、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在苏家埠战役中,他率部强渡淠河,击溃敌军警备旅,为红四方面军开辟根据地立下战功。1933年反“六路围攻”期间,作为红三十一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他参与指挥十个月歼敌八万余人的经典战役,其“心细、考虑问题周到”的作战风格深受徐向前赞赏。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党中央决定北上,张国焘却坚持南下,分歧演变为危机。9月10日凌晨,毛泽东率部连夜北上,时任红军大学教育长的李特奉命追回部队。他在巴西附近追上中央红军,挥着马鞭高呼:“不要跟机会主义者北上!南下吃大米去!”甚至与共产国际顾问李德发生激烈俄语争吵。毛泽东亲自出面解释:“南下没有出路,北上才是方向。”李特最终带走部分红四方面军学员南下,这一幕成为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1936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组成西路军远征新疆,李特任参谋长。在河西走廊,西路军遭遇马家军围剿。零下三十度的戈壁滩上,战士们穿着单衣,用刺刀、石头与敌搏斗。1937年3月,残部退至祁连山石窝山顶,兵力不足三千。军政委员会决定分散突围,李特与李先念率左支队转入祁连山打游击。安西之战中,左支队误判敌情攻城受挫,李先念晚年明确表示:“责任在我,不在李特。”
1937年5月,李特带领400余幸存者抵达新疆星星峡,部队整编为“新兵营”学习军事技术。然而,新疆政局突变——军阀盛世才与苏联关系微妙,1938年初王明赴新疆视察,将李特与红四方面军政治秘书黄超诬为“托派”,罪名源于李特曾申请赴苏学习被曲解为“投敌”。没有审判,没有调查,两人在迪化郊外被秘密处决,遗体下落不明。
李特的死讯长期被掩盖,官方档案称其“病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徐向前、李先念等人才公开提及此事。徐向前多次说:“李特人很好,和他相处不错……他是冤枉的。”李先念更直接反问:“李特是反革命吗?不是!”199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式追认李特为革命烈士,通知书中写道:“李特同志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作出过贡献……历经磨难,经受严峻考验。”
今日安徽霍邱县李特故居陈列着他的事迹,匾额为洪学智将军题写。墙上“青史留名”四字,仿佛一种无言的拷问。李特的一生浓缩了早期革命的复杂面相:留苏背景让他被视为“知识分子军官”,执行命令的忠诚被误读为路线站队,甚至性格强硬也成为政治牺牲的诱因。徐向前那句“他是好人”,不仅是对个人的辩白,更是对历史复杂性的承认——在宏大的革命叙事中,个体的命运往往被挤压成模糊的剪影,但他们的牺牲与贡献,终究会在时间中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