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43岁短剧导演猝死背后:超负荷工作与行业规范缺失的警示

时间:2025-11-18 11:56:17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项目杀青后的第三天,43岁的短剧导演高俊倒在了自家卫生间。这起悲剧不仅让家人陷入悲痛,更揭开了短剧行业高强度工作与权益保障缺失的冰山一角。

10月20日16时40分,妻子王飞发现丈夫倒地后紧急送医,但18时21分医院仍宣布高俊因心肌梗死离世。处理完后事的王飞在查看手机时,通过微信聊天记录拼凑出丈夫生前最后4天的工作状态——这或许正是压垮这位中年导演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俊参与的短剧作品均在今年10月上线

连续17小时工作:短剧行业的“生死时速”

从广告导演转型短剧行业仅5个月的高俊,在生命最后参与的出海项目中担任执行导演。据剧组工作群记录显示,10月14日至18日拍摄期间,每天清晨7点多发布筹备通知,次日凌晨仍有夜宵安排、遗失物品登记等消息更新。王飞推测,剧组单日工作时长超过17小时。

项目导演刘爱国证实,该剧组35名成员在郑州完成拍摄后,高俊于18日中午返家。20日11时25分,他还在与刘爱国讨论拍摄失误并主动要求参与后期制作,最后一条消息定格在12点45分的“随时喊我”。8小时后,刘爱国收到了高俊离世的噩耗。

“随时等候任务”:行业生态的残酷写照

聊天记录显示,高俊在转型期展现出超强执行力:9月26日联系摄影指导、10月7日发送服装参考、10月12日参与剧本修改……他多次使用“随时”表达工作意愿:“国庆全天候等待导演下达任务”“需要我准备什么随时说”。这种积极态度背后,是短剧行业特有的生存压力。

10月3日至10日,高俊此前执导的4部短剧在平台上线,热度值达1400万-2300万。但他曾向刘爱国坦言:“10天4部16万字,能不熬夜已经是胜利了。”这种以量取胜的模式,正成为行业常态。


部分工作群聊聊天记录 图/受访者提供

“下刀子都得拍完”:从业者的健康危机

剧组工作人员陈飞透露,高俊离世前曾抱怨“脚疼”,微信步数显示其拍摄期日均行走1.2万步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陈飞自己曾经历连续40小时拍摄,靠速效救心丸维持。他坦言:“长剧还能调整,短剧为了控成本,下雨下刀子都得拍完。”

这种极端工作模式在行业普遍存在。有从业者指出,海外演员和头部艺人会要求保障睡眠时间,但大多数工作人员没有“加班费”概念。与长剧组配备救护车的安全措施相比,短剧行业唯一保障只有拍摄期间的集体保险。

6000元薪资与1万抚恤金:维权困境下的行业警钟

高俊离世后,其亲属与剧组就薪资达成一致:按1000元/天结算5天拍摄费,加上交通补偿共6000元。但在抚恤金问题上陷入僵局——剧组提出1万元补偿,家属要求更高金额。这种争议折射出临时剧组的普遍困境:缺乏书面合同、薪资靠口头约定、权益保障形同虚设。


熬了4天后,43岁导演猝死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祺指出,工亡赔偿需证明猝死与工作关联性,而缺乏劳动合同将增加维权难度。他呼吁:“行业需规范书面合同、保留工作证据、明确报酬支付方式,这是保护从业者的基础。”

这起悲剧为高速发展的短剧行业敲响警钟。当流量狂欢与资本追逐成为主流,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创作生态、保障从业者基本权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命题。

(文中陈飞为化名)

记者:王诗涵
编辑:闵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