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纳森·罗森鲍姆
译者:易二三
校对:鸢尾花
来源:jonathanrosenbaum.net
(2022年8月20日)
吉尔伯特·阿代尔曾断言,查理·卓别林不仅是电影史的标志性人物,更是整个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同样,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突破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也承载着超越电影本身的历史意义。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里程碑与人性之光的交织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通常被视为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推向了全球舞台。然而,其持久的重要性,或许更多地归功于它在意大利摆脱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二十多年后,向世界展示了意大利人民在逆境中的人性光辉。
影片中,法西斯统治的画面并不多见,这种省略虽简化了历史,却也合乎情理。它更像是一种权宜之策,从战争结束的积极视角出发,向观众传递着希望与抗争的力量。

创作背景:揭露残暴,寻找共同要旨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初构思于1944年8月,即盟军将纳粹赶出罗马仅两个月之后。罗西里尼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揭露罗马人在德国占领下遭受的残暴和屈辱,同时展现反抗纳粹的共产主义者和天主教游击队之间的共同信念。
许多当代观众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与新闻片相提并论,尽管他们知道这种印象是艺术家精心制作的幻觉。罗西里尼后来的许多电影,如《德意志零年》《一九五一年的欧洲》等,都通过片名或内容直白地展现了其拍摄的地点和时间,传递着现实主义的深刻内涵。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
与当时大多数观众眼中的粗粝相比,《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如今看起来光滑而富有表现力。这部电影拍摄迅速、断断续续,用的是借来的劣质胶片,却意外地呈现出黑色电影的表现主义风格。悬疑的节奏和幽闭的室内环境,无疑加强了这种气质。
罗西里尼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不仅掌握了这些艺术套路,更机敏地将它们应用于许多非传统的方面。例如,他让喜剧演员扮演悲剧角色,如阿尔多·法布里齐饰演的唐·彼得罗和安娜·马尼亚尼饰演的皮娜,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内容震撼:真实生活与英雄主义的交织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具新意且最令人震惊的地方,或许在于其内容而非风格。影片中,纳粹总部的布局、刑讯室与豪华休息室的对比,以及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的缺席,都在声音和影像方面有力地服务于戏剧法则。
皮娜在追赶被捕的未婚夫时突然死于枪击,曼菲迪备受折磨的身体在纳粹总部倒下,这些标志性时刻证明了意大利在纳粹占领下的殉道。曼菲迪关于自己不是英雄的断言,更强调了真实生活中英雄式抵抗和牺牲的平凡与伟大。

历史影响:引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潮流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在商业表现和其他方面,都引领了全世界对意大利电影,特别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关注。1946年2月25日,该片在纽约一家小型电影院上映,连续放映了20个月,掀起了美国本土发行外国电影的热潮。
对罗西里尼来说,这部电影不仅让他与英格丽·褒曼建立了长期的关系,更开启了他电影生涯的冒险之旅。他的传记作者塔格·加拉赫将之称其为一场充满挑战与探索的冒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