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何祚庥院士,许多年轻人或许感到陌生,但他在科学界与舆论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早年他便以批判迷信现象著称,晚年更频繁在公共场合发声,涉及教育、科技乃至国际关系等重大议题。2023年,中美贸易战、科技封锁与地缘摩擦持续升级,网络舆论场中“硬刚美国”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主张核心利益寸步不让,也有人担忧全面对抗将使中国陷入被动。在此背景下,胡锡进提出“避免与美国全面开战”的观点,却遭到左右两派的围攻。
关键时刻,何祚庥院士挺身而出,力挺胡锡进,并进一步指出:中国在军事科技与经济综合实力上与美国存在显著差距,一旦开战,中国或面临不利局面。此言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批评其过于保守,也有人认为这是理性提醒。

何祚庥院士并未空谈理论,而是以史为鉴,直指甲午战争的惨痛教训。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虽号称亚洲第一舰队,却在黄海海战中惨败于日本联合舰队,最终导致国家赔款割地,彻底沦为半殖民地。他深刻剖析,清廷轻敌冒进,未采纳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建议,执意出兵朝鲜,结果舰队损失惨重。北洋水师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体制腐败、军备老化、军饷被克扣、士兵训练敷衍、炮弹掺沙等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
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后,军工体系现代化,军队训练有素,野心勃勃,企图吞并朝鲜、辽东乃至整个中国。清廷的避战策略非但未能保住实力,反而丧失了海上主动权,最终威海卫陷落,舰队灰飞烟灭。何祚庥院士以此警示当下主战派:历史不是摆设,实力差距不容忽视。

2023年中美博弈中,中国在芯片、航天、军工等前沿技术领域仍需追赶,美国的技术封锁与“卡脖子”手段愈发严厉。何祚庥院士用“小米加步枪对飞机大炮”的比喻,直指中美技术差距的痛点。他的“必败论”核心在于技术决定论,认为硬碰硬风险太大,中国应韬光养晦,先补短板。
然而,批评声音也不绝于耳。有人指出,何祚庥院士低估了中国社会的韧性。疫情期间,全国一盘棋,资源调动效率之高令世界瞩目。军工体系方面,东风导弹、歼-20战机、航母编队等成果斐然,绝非纸上谈兵。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早在2023年便公开表示,不能低估中国军力,这并非客套之言。

海战旧账新算:从北洋覆灭看大国博弈的硬道理
甲午战争的教训,值得反复咀嚼。清朝自以为拥有北洋水师便可高枕无忧,结果日本联合舰队一出手,便暴露出全方位的劣势。装备上,北洋舰吨位大但速度慢,平均8节,而日本舰速度超过10节,机动灵活;火炮方面,北洋主炮305毫米,但射速每5分钟一发,日本速射炮每分钟十几发,压制力强;训练上,北洋水手多为绿营兵,纪律松散,战时有的舰直接逃跑,而日本海军从英国学习先进经验,演习频繁,士气高昂。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家机器的锈蚀。清廷洋务运动半途而废,买了船却不会用,军费被层层盘剥,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战略上,慈禧偏爱陆军,海防成为空谈。李鸿章虽有远见,但避战保船策略让日本从容部署,陆战平壤一败,海战便雪上加霜。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赔款2.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开放五口通商,半殖民地化进程加速。日本则借此起飞,中国则陷入百年屈辱。

中国社会的韧性是隐形武器。疫情期间,工厂转产口罩,全球独一份;经济上,制造业门类齐全,一带一路拉动贸易,美国极限施压反而暴露其依赖性。抗美援朝时,中国与联合国军差距巨大,但仍顶住了压力。今天,中国凭何必败?院士的警告有价值,提醒我们别轻敌,但大国博弈靠的不是一战定胜负,而是持久战。中国学聪明了,先发展后对抗,这才是甲午战争的真教训。
转眼到2024年、2025年,中美关系依然剑拔弩张,但中国军力升级有目共睹。海军是重点,2025年舰艇总数达370多艘,超过美国的340艘。航母编队成熟,福建舰电磁弹射,载机50架以上,山东舰双航母演习常态化。导弹部队方面,东风系列覆盖亚太,高超音速武器让美航母群头疼。兰德公司报告承认,中国在西太拒止能力对等,美国需200架B-21轰炸机才能平衡。

空军方面,歼-20批量生产,2025年超300架,隐身性能不输F-35。陆军合成旅数字化,海军陆战队旅级合成,火力打击精准。国防预算1.6万亿人民币,占GDP1.2%,高效用在刀刃上。美国国防预算虽达3.4%,但债务缠身,招兵难。
说到底,甲午战争不是包袱,而是鞭策。中国从海战惨败中爬起,建起钢铁长城。今天面对美国,不是清朝的软弱,而是自信的从容。实力说话,发展为王,院士的直言,终究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让人警醒前行。

这几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2025年GDP增速5.2%,制造业产值全球第一。产业链自主,稀土、光伏领先,军民融合深入。美方国会听证承认,中国海军规模第一,太平洋平衡点东移。何祚庥的“必败论”敲醒了些人,但更多人看到曙光:中国不求一战而胜,但有底气不败。历史钟摆摆到21世纪,甲午的炮声远去,大国崛起靠实干,不是空喊。战略是自信下的稳健,未来无论谁来,中国都有资本站直腰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