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新浪潮》致敬戈达尔:林克莱特如何让影史“断了气”

时间:2025-11-20 03:43:25 来源:环球银幕 作者:环球银幕

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上,一部名为《新浪潮》的主竞赛影片引发关注。影片以1.37:1的经典画幅与黑白光影,将观众带回1959年的法国:年轻的让-吕克·戈达尔在克鲁瓦塞特大道上与乔治·德·博勒加尔交谈,倾诉着从影评人转型导演的决心。戛纳的棕榈树与媒体人群依旧如昔,但电影史与当下、故人与新人、虚构与现实的交错,却在此刻形成奇妙的共振。

林克莱特的“得偿所愿”:让影史“断了气”

对于美国独立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而言,《新浪潮》的创作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他以近乎一比一的方式复刻了戈达尔首作《精疲力尽》的23天拍摄历程,用镜头捕捉这位新浪潮旗手从影评人到导演的蜕变瞬间。影片不仅是对个人创作的解构,更是一封写给整个法国新浪潮运动的情书。


戈达尔的遗产:永不停歇的影像探索

2022年9月13日,91岁的戈达尔在瑞士选择安乐死离世。尽管家人称其“没有健康问题,只是精疲力尽”,但这位电影革新者的一生从未停止对影像可能性的追问。两年前疫情期间,他仍在Instagram直播90分钟大师课,抽着雪茄讨论“新冠时期的影像”。这种对时代的敏锐感知与媒介突破,为电影史留下丰厚遗产,等待后人以多元方式继承。


林克莱特与戈达尔:跨越代际的朋克精神

曾以“爱在三部曲”(1995—2013)和《少年时代》(2014)探讨时间与成长关系的林克莱特,此次将镜头对准电影史本身。这位坚守独立制片方式的得州导演,与戈达尔共享着对电影本质的追问:无论是用12年追踪男孩成长,还是复刻新浪潮剧组的拍摄日常,二者都以实验性手法挑战着传统叙事边界。选角策略亦显林克莱特特色——饰演戈达尔的纪尧姆·马贝克本是职业摄影师,其神态气质与角色高度契合,正如戈达尔当年因让-保罗·贝尔蒙多的体态选定其出演《精疲力尽》。


《新浪潮》的叙事野心:群像与时代的交响

影片开篇以大头照形式快速闪过弗朗索瓦·特吕弗、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夏布罗尔等新浪潮导演,并展现《电影手册》杂志社内景——罗贝托·罗西里尼正在发表演讲。这一迷影文化的黄金时代,人们坚信电影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当镜头转向1959年的戈达尔:同事特吕弗的《四百下》在戛纳大获成功,激发了他“必须加入导演队伍”的欲望。影片以此为起点,几乎同步复刻了《精疲力尽》剧组的拍摄现场:手推车上的摄影机、珍·茜宝在街头叫卖报纸的经典推移镜头,以及灵感枯竭时剧组成员在咖啡馆的闲谈。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碰撞: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

林克莱特选择以朴素手法重现这段影史传奇:黑白影像中的噪点与划痕通过后期技术模拟1950年代的电影质感,爵士乐贯穿全片呼应时代氛围,仅用一首摇滚乐《Hully Gully》增添滑稽感。当戈达尔与《扒手》剧组在街头“相遇”时,林克莱特特意安排相似群演以呼应布列松作品的视觉重复。这种学术调研般的严谨与虚构的轻盈感交织,使影片成为对电影本质的深情告白。在电影行业面临危机的当下,《新浪潮》提醒观众:曾几何时,拍电影、看电影与爱电影本身,是如此美好的事。


导演访谈:捕捉革命性的兴奋感

在采访中,林克莱特透露影片每个场景均多角度拍摄,以“未雨绸缪”的运动员心态应对创作。他感同身受于戈达尔初执导筒时的自信:“你必须表现得神气十足,即使身无一物。”这种兴奋感正是他试图捕捉的核心——当脑海中充满电影想法时,那种“知道自己正在做革命性之事”的笃定。谈及音乐选择,他强调以爵士乐还原时代氛围;而媒介形式的“做旧”处理,则通过后期技术实现历史影像的清晰化与质感还原。


林克莱特的电影启蒙:从戈达尔到新好莱坞

回忆与电影的初遇,林克莱特提到20岁那年独自在影院连看三部影片的“怪咖”经历。父亲带他观看的《精疲力尽》虽初次未懂,但几个月后的重映与书籍阅读让他“开始理解戈达尔正在做的事”。1985年,他运营电影俱乐部策划17部戈达尔作品回顾展,通过16毫米胶片完成自我教育。新好莱坞的私人化叙事亦对他影响深远:“你可以拍自己的旅程或童年经历,这种私人感与法国新浪潮一脉相承。”



《新浪潮》完整报道请见《环球银幕》11月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