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德国总理宣称:禁止中方参与德国6G网络建设,技术脱钩引争议

时间:2025-11-20 05:09:30 来源:扶苏聊历史 作者:扶苏聊历史

近日,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态,德国将禁止任何由中国生产的组件参与未来6G网络的建设,并计划逐步替换现有5G网络中的中国设备。这一强硬立场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被视为中德在通信技术领域合作的一次重大转折。

2025年11月,在柏林商业会议上,默茨总理直言不讳地表示,德国将采取严格措施,确保本国6G网络建设中不使用任何中国制造的组件。同时,德国还计划对现有5G网络中的中国设备进行逐步替换,以实现所谓的“数字主权”。这一表态不仅语气强硬,而且立场坚决,几乎可以视为德国与中国在通信技术领域合作的正式终结。



然而,这一决策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和技术风险。德国的5G网络与中国设备紧密相连,根据德国联邦网络局公布的数据,华为设备在德国5G无线接入网中的占比接近六成。这意味着,德国大街小巷的5G信号,有一半以上来自华为等中国企业的设备。此外,德国电信、沃达丰等运营巨头的核心网、骨干网和大量基站,也都深度依赖中兴和华为的设备体系。

一旦德国决定大面积拆除这些设备,将面临极高的风险和漫长的工期。这不仅需要重新搭建技术架构、适配软件协议,还可能引发网络不稳定等问题。对运营商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装系统级别的大动作,而非简单的升级。

更令德国政府头疼的是,拆除中国设备并换上欧洲品牌的直接成本预计在20亿到25亿欧元之间,还不包括后续维护、技术兼容和培训投入。这笔巨额费用如果由政府承担,将由德国纳税人买单;如果让运营商自掏腰包,则可能挤压网络建设投资,导致用户通信费用上涨和服务品质打折。

<

在当前德国经济并不乐观的背景下,这一决策更显得不合时宜。2024年,德国GDP下滑0.2%,工业被能源价格压得喘不过气,制造业订单疲软,企业信心指数跌至近年低点。在这种背景下,一边喊数字主权,一边砸巨资“拆旧建新”,听起来更像是政治表态,而非经济理性。

此外,德国如果一刀切地排除中国技术,还将面临全球6G创新跑道的边缘化风险。根据中国信通院和欧洲智库的公开研究,中国目前在6G标准必要专利方面的占比已逼近全球30%,在某些关键通信协议领域甚至超过40%,而德国的占比则不到5%。这意味着,未来德国可能需要为每一个关键通信环节支付高额专利费用,甚至面临技术准入问题。

德国政府在6G领域的拨款目前大约是4000万欧元,而中美的投入早已突破百亿级别。更别提欧洲自己的半导体供应链还不稳,自主能力不足,要想另起炉灶,谈何容易?这就像在一场全球马拉松里,德国决定自己另修一条赛道,既没人跑,也没路灯,还得自己铺路。

德国商界对此也表达了强烈担忧。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化工行业等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几乎都依赖中国市场。中国是大众、奔驰、宝马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削弱与中国的合作,等于是动了这些企业的根本利益。他们担心此举会引发中方反制,影响整个德国产业链的稳定。

欧盟内部也并不站在同一阵线。尽管欧盟层面确实对中国通信技术日益警惕,但真正愿意全面“去中国化”的国家并不多。问题还在于,替代方案根本没那么容易就位。诺基亚、爱立信虽然是欧洲本土品牌,但在成本和产能方面都难与华为抗衡。有业内人士透露,单就一台5G基站的平均造价,欧洲品牌可能比中国设备高出三到五成。而且两者的技术架构并不完全兼容,替换过程复杂,容易引发网络不稳定。

从德国此次“禁华令”来看,政治色彩远远盖过了技术考量。默茨政府此举,更像是一种对“数字主权”的象征性宣誓,而非出于通信安全的深度评估。真正的问题是,这场高调的技术脱钩,德国有没有准备好承受所有后果?

如果最终把中国设备彻底剔除,德国可能会得到一个更贵、更慢、更不稳定的网络;而在全球通信技术竞赛中,德国自身的角色也可能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德国想要“安全”,结果却把自己变成“孤岛”,这不是战略胜利,是战略误判。

从默茨一言定调的那一刻起,这场关于6G的较量就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豪赌。只不过,在这场赌局中,德国押上的筹码,是自己的数字未来。

信源:德国总理吹嘘:6G不用中国的,美国的也不要2025-11-14 ·观察者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