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联合国秘书长改选:中美博弈升级,中方或连续否决美方人选

时间:2025-11-21 04:25:18 来源:议纪史 作者:议纪史





文 |山无言

本文为深度观点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联合国秘书长换届选举再次成为国际焦点,中美两国围绕选举规则展开激烈博弈。美国罕见提出打破延续数十年的地区轮换制,主张“全球择优录取”,而中国则明确反对,强调维护公平规则。这场选举不仅关乎秘书长人选,更折射出中美在全球治理话语权上的深层较量。

当地时间11月1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大会上郑重表态:若美国执意推动自家人选,中方不排除连续动用否决权。这一强硬立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这场争夺的实质,远超“选谁当秘书长”的表面争议,而是中美在联合国体系内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的直接碰撞。



美国“择优录取”背后的算计

联合国秘书长选举长期遵循“地区轮换制”这一不成文规则。该制度自1981年实施以来,确保了秘书长职位在各大洲间轮流担任,避免某一地区或发达国家长期垄断。

这一传统规则的核心逻辑在于: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发展中国家占绝大多数。若秘书长长期由发达地区人士担任,联合国恐沦为欧美国家主导的“俱乐部”,削弱多边机构的公正性与代表性。

1981年的选举便是典型案例。当时美国力挺瓦尔德海姆连任,中国连续16次动用否决权,最终促成拉美代表德奎利亚尔当选,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到历史性机遇。



地区轮换制是联合国多边公平的重要基石。它为不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推荐人才的机会,确保联合国秘书处能广泛代表全球利益,而非少数国家意志。

尽管这一规则未写入联合国宪章,但数十年来已成为国际共识,鲜有国家敢于挑战。其存在本身即是对“多数人治理”原则的践行,防止联合国被单一国家或集团操控。

美国此次提出的“全球择优录取”,表面看似提升候选人标准,实则暗藏玄机。其核心争议在于:谁来定义“优”?



美国声称“能力优先、地域中立”,但实际操作中,“能力”标准往往被政治化。其潜台词是:秘书长需“听美国话、配合美国战略”。若按此逻辑,最终人选难免成为美国意志的延伸,联合国将进一步沦为单边主义工具。

地区轮换并不意味着降低标准。各地区完全有能力推荐兼具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候选人。美国试图以“择优”为名废除轮换制,实则是为掌控秘书长职位铺路,其本质是对联合国多边体系的挑战。



“择优录取”若落地,极易异化为“听美国话录取”。这一规则变更不仅将破坏数十年形成的国际共识,更将严重削弱联合国的多边性与公正性,引发发展中国家集体反弹。

美国激进背后的战略考量

美国此次激进推动规则变更,与其对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不满密切相关。古特雷斯任内多次批评美国单边制裁,并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与美方立场相左,削弱了美国在联合国的主导权。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优先”成为核心外交理念。美国期望联合国秘书长能配合其全球战略,而非成为制约因素。控制秘书长职位,意味着在联合国议程设置、决议执行等关键环节获得主导权,进而限制中俄等对手影响力。

从印太战略到北约东扩,美国诸多全球布局均需联合国配合。若秘书长能为其“站台”,美国将更易推动单边议程,削弱多边机制对国际事务的约束力。



面对美国操作,中国立场鲜明:规则不可随意更改,公平必须坚守。耿爽副代表11月13日提出三点建议,核心是反对以“择优”为名破坏地区轮换制。中国手中的否决权,是维护联合国多边公信力的最后防线。

这一立场并非首次实践。1981年的16次否决,即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公平权益的经典案例。当时中国以一己之力对抗美国压力,最终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时至今日,中国立场仍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诉求一致。美国若强行改规则,恐将激起更多国家警惕,进一步孤立自身。

未来走向:三种可能路径

美国虽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但其历史贡献、总部设于纽约的地理优势,以及盟友体系,仍构成其影响力基础。然而,安理会五常否决权是其最大制约——未经常任理事国支持,秘书长人选难以通过。



美国试图以资金与盟友优势推动“择优录取”,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发展中国家普遍担忧联合国被大国操控。中国作为联合国第二大出资国及发展中国家代表,其立场具有广泛共鸣。

中国不仅拥有否决权,更赢得发展中国家信任。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日益突出,从气候变化到抗疫合作,均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此次坚守规则,亦是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中国目标清晰:非为对抗美国,而是保护发展中国家权益。同时,中国亦不希望联合国陷入僵局,毕竟全球事务需多边机制协调。此次选举或呈现三种结局:

其一,双方僵持不下,重现1981年连续否决局面。若美国坚持非拉美人选,中国可能连续动用否决权,导致选举长期拉锯。此举将损害联合国效率与公信力,但亦彰显中国维护规则的决心。



其二,中美妥协,回归拉美地区筛选中间派。双方或各退一步,在拉美地区候选人中择优选择,既守住轮换制底线,又兼顾专业能力。此为最现实路径,既满足美国对“能力”的要求,亦维护中国坚持的公平原则。

其三,发展中国家联合推出共识型人选。若中美长期僵持,其他会员国可能联手推荐候选人,试图架空中美。但此路径难度极高,因联合国权力实质源于五常共识,发展中国家难以绕过安理会机制。



联合国的未来:多边主义与规则之争

此次选举争议,本质是美国单边主义与中国多边公平理念的正面碰撞。随着发展中国家影响力上升,单边主义“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终结。美国试图单方面改规则,只会引发更多反弹。



秘书长职位不应沦为大国代理人。联合国需的是能协调各方利益、体现多边共识的领导者,而非任人摆布的傀儡。中国坚守规则,实为维护全球公平底线,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此次博弈中,中国立场赢得广泛支持,预示多边主义仍是国际社会主流诉求。美国若一意孤行,恐将陷入“孤掌难鸣”境地;而中国坚持“规则优先”,终将赢得更多国家认同。



此次选举争议,表面是“谁当选”之争,实则关乎“联合国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美国试图打破规则,中国坚决捍卫公平,这场对决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深刻影响联合国未来走向。

特朗普若强行推进单边议程,恐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国际信誉;而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终将赢得更多伙伴。联合国的生命力,在于其多边性与公正性。唯有守住规则,联合国方能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真正服务于全球治理。



联合国作为全球核心多边机构,其规则与公信力不容侵蚀。中国此次坚守,不仅为自身立场发声,更为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代言。这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亦是联合国未来之路的必然选择。

你怎么看待这次中美在联合国的博弈?你觉得联合国秘书长选举,哪种结局最有可能?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不点名回应美国 耿爽:人为制造分裂拖累联合国秘书长选举进程2025年11月14日 16:44 联合早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