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乌冲突的局势再度升级,四枚导弹的发射与反击,不仅揭示了双方战术的转变,更预示着冲突将进入一个更为复杂和严峻的阶段。普京政府似乎已调整策略,计划每旬对乌克兰发动一轮大规模打击,这一动向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8号凌晨三点,乌军从哈尔科夫方向发射了四枚美国提供的ATACMS导弹,目标直指俄罗斯沃罗涅日的一处老年中心和孤儿院。然而,这次袭击并未如乌军所愿造成人员伤亡,四枚导弹全被俄军的S-400和铠甲防空系统成功拦截,残骸散落在空旷地带。俄方表示,他们早已通过无人机和预警机锁定了乌军的发射位置,整个行动全程处于严密监控之下。

当天中午,俄军迅速展开反击,发射两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精准命中乌军海马斯阵地。两台发射车被毁,十余名炮兵阵亡。这次反击之快,令乌军措手不及。他们刚完成攻击,还没来得及撤离,就被俄军精确定位并消灭。这场对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互相炮击,而是演变成了一场“谁先暴露,谁就遭殃”的致命游戏。

到了19号凌晨,俄军的反击行动更是升级到了新高度。他们发射了六十多枚导弹和几百架沙赫德无人机,主要瞄准乌克兰西部和中部的能源设施。布尔什滕热电厂、拉迪任热电厂、罗兹迪尔变电站和波尔塔瓦的天然气井,这些远离前线的关键设施,在一夜之间被炸毁。电力和暖气供应的中断,让乌克兰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捷尔诺波尔的一家军工企业也未能幸免,氯气泄漏导致空气污染超标六倍,这种情况比直接的军事打击更让人难以忍受。

乌军原本计划使用ATACMS远程导弹进行突袭,意图切断俄军的能源供应线。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北约提供的武器虽然有效,但在部署过程中极易暴露目标。俄方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应对流程:先通过无人机侦察锁定位置,再用拦截导弹实施打击,最后反制发射点。快速撤离的策略不再可行,因为雷达和卫星能够迅速追踪到动向。这场冲突发展到现阶段,重点已不再是比拼武器的先进程度,而是看谁的反应更迅速,作战体系更稳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提到,俄军在19日派出了470架无人机和48枚导弹。然而,俄罗斯方面只承认发射了62枚导弹。两边数据对不上,说明各自都在夸大自己的说法。不过有一点是真的——伊朗制造的“小摩托”无人机现在天天在乌克兰上空飞来飞去,铁路、变电站、储气罐这些薄弱的地方都成了打击目标。再加上天气越来越冷,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压制。
之前人们认为,只要北约提供武器,乌克兰就能坚持下去。但现在看来,运送再多武器也起不了作用。俄军并不拦截援助物资,而是等装备部署到位后,直接摧毁刚建好的关键设施。送来一套海马斯系统,他们就炸掉一座电厂;运到一批弹药,他们就炸毁一个变电站。这不是一场消耗战,而是一种精准的算账式打击。

最让人心里发凉的,是俄军选的目标越来越偏离军事目标。热电厂、变电站、天然气井,这些都不是兵工厂或指挥部,但它们一被炸毁,整个国家的运转就卡住了。战争不再只是前线拼枪炮,而是拼谁能维持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乌军原想打经济牌,结果反而陷入了生存战的泥潭。
说实话,这种打法确实有点狡猾,但效果很好。你打我后方基地,我就去攻击你的关键设施;你用高科技导弹进攻,我就用便宜无人机靠数量应对;你依靠西方支援打仗,我就用本土办法来反制。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已经不在战场上决出胜负,而是看每家每户的电表读数和暖气温度。哪一方先撑不住,哪一方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