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羽绒服的消费投诉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双十一期间花费345元购买的修身软壳羽绒外套,到货后发现吊牌标注的充绒量仅5.4克(S码为5克),填充物为鸭绒。当记者联系商家客服时,对方竟坦然回应:该款羽绒服充绒量确实较少,仅在前胸后背夹层处填充,适合0至零下5摄氏度穿着。
充绒量5克:羽绒服还是薄外套?
根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标准,北方户外羽绒服充绒量至少需180克,普通户外款也在250-450克之间。而这件售价数百元的“羽绒服”,充绒量连行业标准的零头都不到。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并非个例——《鲁中晨报》曾报道波司登700元羽绒裤充绒量仅3克;上游新闻披露某品牌500元羽绒服M码充绒量仅13克,XXL码也不过16克。
新国标下的行业乱象
2022年实施的新国标《羽绒服装》明确规定:羽绒服需标注绒子含量(不得低于50%),取代过去的含绒量指标。绒子作为羽绒中最优质部分,呈蒲公英状,保暖性能优异。但即便在保证绒子含量的前提下,南方成人羽绒服充绒量也应达100克以上,北方需200克以上才能有效保暖。5克充绒量的产品,显然已脱离羽绒服的基本功能范畴。
监管缺位下的信任危机
为何商家敢将如此离谱的参数标注在吊牌上?答案指向行业监管的宽松。消费者既无法通过肉眼辨别充绒量,也难以知晓实际填充物质量,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抽检力度,对违规商家重罚。目前市场上充斥的“纸片羽绒服”,不仅让消费者身体受寒,更让整个行业信誉受损。难怪网友纷纷选择自制羽绒服——这背后是对市场乱象的无声抗议。
行业规范亟待完善
充绒量、绒子含量等核心指标,理应成为羽绒服生产的硬性标准。建议国家出台最低充绒量规定,同时建立更严格的抽检制度。消费者在选购时,也应仔细查看吊牌参数,避免被“羽绒”字样误导。毕竟,一件充绒量5克的“羽绒服”,穿在身上既暖不了身,更暖不了心。
来源:每日商报
编辑:陈筱妍
审核:毛迪,王晨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