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门剧集《四喜》的最新剧情中,一场看似公平的主任竞聘,却引发了观众对于职场公平与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主角张浩的竞聘之路,不出意外地以失败告终,但他的态度与选择,却让人不禁重新审视职场中的“清醒”与“糊涂”。

张浩,一个天生乐观、习惯佛系的职场人,对于竞聘的结果,他早已做好了心理建设。在他看来,这场所谓的公开竞聘,不过是公司自导自演的“萝卜招聘”。从竞聘通知贴出的那一刻起,同事小吴就已被内定为最终人选。张浩的参与,更像是陪太子读书,给小吴抬轿,结果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然而,对于张浩的这种说法,另一位角色许知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许知夏眼中,张浩的落选,完全是因为他过于佛系、不求上进。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内定个屁!我朋友已经告诉我了,你的综评分数是最高的。张浩,你没被选上的终极原因,就是因为你领导觉得你太佛系了!”

许知夏的观点,看似合情合理,却又让人半信半疑。毕竟,张浩虽然不思进取、知足常乐,但在这场竞聘中,他的综评分数确实是最高的。那么,小吴的内定人选身份,究竟是张浩输不起的借口,还是电兰集团内部半公开的秘密?
事实上,从剧情的发展来看,小吴的内定人选身份,并非张浩事后找回面子的借口。早在第9集,张浩就已提前知道了结果,并明确表示:“听说都内定好了,我们部门小吴。”这句话,无疑为小吴的内定身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张浩的不思进取,让我们与许知夏一样,陷入了先入为主的思维陷阱。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张浩不报名、不参与,是在用躺平找到合适的借口。然而,在竞聘开始之前,张浩就已断言最终胜出的人选必定是小吴。他甚至当着知夏的面分析过对方的优势:“小吴后台比我硬、人脉比我广,他人还比我活络。”
在张浩夫妇争论的同时,作为竞聘事件的另一主角,小吴也曾当面劝说张浩放弃,并直言自己有后台。这一系列举动,让张浩的废柴人设彻底立稳,而小吴则更像是狐假虎威般的虚张声势。

然而,职场并非童话世界,无法开挂的人生,让张浩的努力显得如此无力。他最终赢了分数,却输了岗位。小吴凭借背景、后台,背靠大树、抱紧大腿,通过找关系、走后门的方式上位。而张浩的努力,在许知夏看来,更像是自我感动,如同蚍蜉撼树一般,不自量力。
直到此时此刻,我们才终于发现,或许从一开始,许知夏就错怪了张浩。我们并非电兰集团的员工,没有在行政办日常打卡,因此才会单纯地认为,这场竞聘是一场真刀真枪、唯才是举的公平比拼。然而,唯有身处其中的张浩,才能明白招聘背后的故事。小吴之所以能够加冕主任、华丽转身,并非因为他业绩有多好、能力有多强,只是因为他关系户的标签。

许知夏作为生活情感类的博主,她或许并不了解真正的职场。她工作的日常,不过是写公号、发文章、煲鸡汤、上价值。对于办公室的人情世故、职场内的尔虞我诈,她的理解既肤浅又表面。在电兰集团这样的企业,员工的晋升通道往往与关系网紧密相连,而非单纯依靠个人能力。
即使张浩天天打鸡血、日日勤加班,扔掉保温杯、变身工作狂,或许在最终的竞聘中,他依然会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理由而被宣布出局。毕竟,在这场竞聘中,一切的标准都会随张浩而变,只有小吴才是标准答案。

在职场待得越久,你就越会发现——有的人一生奋斗的终点,不过是别人职场的起点。正如有的人生在北京,有的人胜在背景。躺平无罪,摆烂有理。张浩的痛,懂得都懂。他的选择,或许才是职场中最清醒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