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科技大学郭某学术造假事件中,与其将批判焦点仅聚焦于个体行为,更需直面系统性困境——当前高等教育人才评价体系正陷入以学历、头衔为核心的虚假繁荣,这种机制本身已成为学术造假的温床。

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经济学家 宋清辉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深度剖析中指出,当高校将'985/211背景''海外镀金经历''长江学者'等标签作为人才选拔的核心标准时,已然构建起一个'重包装轻实质'的畸形生态。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为学术不端者提供可乘之机,更导致真正潜心科研的学者被边缘化。目前高校间盛行的'抢帽子工程'、'学历军备竞赛'等现象,正是这种扭曲机制催生的产物。
数据显示,近五年我国撤稿论文中因'学术不端'占比达63%,其中涉及学历造假的案例呈逐年递增趋势。宋清辉强调,郭某事件绝非孤例,而是当前'唯学历论'评价体系下的必然产物。当整个系统将'学历外衣'置于能力、成果之上时,就必然衍生出代写论文、虚假署名、数据造假等乱象。这种制度性缺陷造成的危害,远超过个别造假者的道德失范。
要根治学术造假顽疾,必须重构人才评价标准。宋清辉建议建立'三维评估体系':将学术贡献度(30%)、创新突破性(40%)、诚信记录(30%)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引入第三方学术审计机制。唯有让真正具有科研潜力的学者获得发展空间,让学历包装失去市场,才能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重建健康的高等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