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高市早苗当选前:中国专家为何集体失声?

时间:2025-11-21 05:42:17 来源:基本常识 作者:基本常识

近期,中国社会从官方到学术界再到民间舆论场,对日本政客高市早苗的批判声浪持续高涨。这位被指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者"的政客,因其涉台错误言论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引发广泛声讨。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在她正式当选日本首相前,中国学术界和官方智库为何集体未能发出有效预警?

时间线背后的预警缺失

根据公开信息梳理,高市早苗的政治轨迹存在明显预警窗口期:

  • 10月4日:当选自民党总裁(第二轮投票以149票险胜小泉进次郎145票)
  • 10月21日:正式就任日本首相
  • 10月31日:出席APEC会议
  • 11月5日:日本扇贝恢复对华出口
  • 11月7日:发表涉台错误言论
  • 11月19日:中国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


在这关键35天窗口期内,中国学术界和官方智库均未对高市早苗可能发表极端言论发出预警。媒体对其当选的报道普遍使用"爆冷""逆袭"等词汇,反映出事前预判的不足。这种预警缺失直接导致中日经贸关系出现戏剧性转折——从扇贝恢复出口到全面暂停水产品进口,政策波动暴露出风险评估体系的短板。

权威专家集体失语现象

通过公开资料检索发现,三位顶级中日关系专家存在明显预警真空:

1. 黄大慧(中国人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1月石破茂执政期间,黄教授在《中国评论》月刊座谈会上曾表示:"石破茂策略性调整对华关系是改善中日关系的契机",建议加强多领域交流。然而面对高市早苗当选,既未预判其胜选可能性,也未预警涉台风险。值得关注的是,11月中国游客退订日本机票超49万张,航空公司损失达数十亿元,与年初的乐观预期形成鲜明对比。

信息来源:https://bj.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266&docid=107019882

2. 吕小庆(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这位前驻日大使馆参赞在10月25日接受采访时断言:"高市政权对中日关系必然带来负面影响,但日本统治集团没有能力采取激进冒险的对华政策"。针对台湾问题更明确表示:"日本台海政策不会发生变化,高市早苗政权没有胆量颠覆这个根本基础"。这种判断与11月7日实际发生的涉台言论形成强烈反差。

信息来源:https://www.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93&kindid=3851&docid=107133511

3.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在9月10日自民党总裁选举前,刘教授预测:"高市早苗因'黑金'事件支持基础削弱,议员票数可能低于小泉进次郎"。虽然最终选举结果(高市149票,小泉145票)与其预测接近,但这种技术性分析未能延伸至政治风险预警层面。特别是对高市早苗长期角逐首相的政治野心评估不足。

信息来源:https://mbd.baidu.com/ma/s/zAPQ9yfe

系统性预警机制亟待建立

单个专家预测失误属于正常现象,但集体失声暴露出更深层问题:

  1. 对日本政坛结构性变化研究不足:高市早苗作为首位明确主张修改和平宪法的自民党总裁候选人,其政治主张的极端性未被充分评估
  2. 风险推演模型存在缺陷:现有研究更多关注选举技术层面,缺乏对政客执政后行为模式的系统性推演
  3. 情报共享机制待完善:学术界与决策层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专家建议未能有效转化为政策预案

国际关系研究的本质使命

需要重申的基本常识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风险预警与政策支持。当学术研究停留在事后谴责层面,当智库产品无法为决策提供前瞻指引,这个学科就偏离了其存在本质。高市早苗事件应当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次深刻反思——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预警机制,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国家战略资源,这是比批判个别政客更重要得多的课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