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重温老电影时,突然被某句台词或某个场景击中,仿佛“多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最近,2006年由张柏芝和刘青云主演的《最爱女人购物狂》(以下简称《购物狂》),就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这部近20年前的爱情喜剧,如今看来依然鲜活。片中角色或选择困难症发作,或疯狂买买买,或抠抠搜搜却花光积蓄……看着自己双十一后空空的钱包,我不禁感叹:编剧,你真是懂当代年轻人的!

关于欲望与爱的探讨,这部电影早在20年前就用幽默的方式讲透了。比如,刘青云饰演的李简仁在点菜时抓耳挠腮,张柏芝饰演的方芳芳三言两语就帮他做了决定。镜头一转,方芳芳正把新买的衣服层层叠叠地穿上身,剪掉标牌时还不忘解释:“我是一个购物狂,约了医生看精神科,结果来早了又买了好多。”

第一次看时,我被张柏芝的美貌吸引;如今重温,才意识到这部老片的叙事效率之高——一个场景、几句对话,就勾勒出两个核心角色的性格。相比现在动辄三小时的电影,这种不废话的叙事方式让人倍感珍惜。
李简仁的选择困难症不仅体现在点菜上,更延伸到婚恋大事。前女友回归时,他因无法抉择而同时伤害了两个人。而方芳芳的购物狂属性则让她刷爆信用卡,家里堆满衣服鞋子包包,甚至上班时看到心仪的包包也会瞬间失去理智。

除了主角,配角也各有特色。陈小春饰演的何穷富是超级富二代,花钱习惯却像跳楼机——一会儿极吝啬,一会儿极挥霍。他的开关是“是否有人争抢”:与方芳芳初遇时,两人竞价同一个柜子,他一路加价8000元拿下,结果对方一走,他立马失去兴趣,直接把柜子扔在路边。

官恩娜饰演的丁叮当是李简仁的前女友,因失恋创伤后遗症成为“cheap cheap cheap”购物狂——自我配得感极低,只逛十元店,只背假货。这次重看,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月看账单时都疑惑:“钱到底是怎么花光的?”

这群人看似极端,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电影里的世界五光十色,走近才发现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欲望与困境。


这部电影的妙处在于,它看似讲买买买,实则探讨人与欲望的关系。每个人的“病”都源于无法与欲望健康相处。比如方芳芳,她小时候被遗弃在百货大楼,内心缺爱,因此买包总爱买“出生那年的限量款”,试图用物质填补安全感。

片中有个经典片段:李简仁和何穷富同时约方芳芳,她懵懵地答应了两人,却因两人随口说的“穿漂亮点”而转移了注意力,开始疯狂找衣服、搭配鞋子,最后甚至去买鞋,直到晚上下楼才意识到自己约了两个人。对膨胀的物欲来说,具体的人不重要,享受消费的快感才重要。

方芳芳常说:“买比找快。”因为“找”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买”只需享受冲动消费的快感。这让我联想到现代人对待爱情的态度:看甜剧、嗑CP就能获得类似爱情的享受,而真正的亲密关系却包含痛苦、嫉妒和酸涩。就像只吃代糖却不愿摄入热量,我们越来越不愿投入真实的爱情。

方芳芳何时才选择了爱人?片子的后半段有一段我愿称之为千禧香港爱情片里最癫狂又最直接的桥段:四位主角决定结婚,却无法确定谁与谁结婚,于是两男两女听从心理专家指令,在城市街头混乱接亲。他们一次次相遇,又一次次被分开,最终确认了真正喜欢的人。但在理智选择后,方芳芳才与爱人重逢。

这段细节值得亲自观看,它讲了一个朴素却真实的道理:爱是欲望的一种,只有正确看待欲望,才能找到真心爱人。

如今大家爱怀念“经济上行期”,而《购物狂》正是“经济上行期的美”本美。在我看来,最“上行期”的不是张柏芝的美貌或闪闪发光的衣服包包,而是那种宽松氛围——日子好过,犯点错也没关系,不理智的选择不会毁掉人生。
面对这群“病人”,电影的态度很宽容:“香港是一座高压城市,人人都有病。”有一个片段我印象深刻:方芳芳约重了李简仁和何穷富,丁叮当作为前女友也出现在饭局。四个关系诡异的人在客厅里,李简仁和何穷富互殴,丁叮当想跳楼,方芳芳在阻拦,而佣人来汇报:“鲍鱼可以勾芡准备上桌了!”心理专家淡定地说:“你们再打一会儿,跳楼跳多一会儿,勾个芡就可以开饭了。”

场面荒谬,却让人怀念那种胡闹也不耽误吃饭的生机勃勃劲儿。小时候看这片子,我以为长大后会像张柏芝那么漂亮,也能买买买,吃得起二头干鲍。真正长大后才发现,一切没那么简单。我每天面对的难题不是“两个有钱人追我要怎么选”,而是“三个平台比价找到最划算的外卖”。
这种时候,幸好有电影,能让我们在两小时内躲回那个轻松、愉快、一切总会有好结局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最爱女人购物狂》截图来自腾讯视频)
本文作者: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