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飞速发展,AI与短剧的结合已从概念走向现实。去年还处于萌芽阶段的AI微短剧,短短半年便在国内实现落地,并迅速掀起全面爆发之势。不仅涌现出播放量破数亿的爆款作品,更吸引各大平台竞相布局,成为影视行业的新风口。
那么,一部AI微短剧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技术又如何重塑传统影视生产流程?本文将通过独家调查,为您揭开AI微短剧生产的神秘面纱。
近几个月,宫廷题材AI短剧在抖音平台风靡一时,累计播放量高达2.1亿。同时,AI漫剧也异军突起,成为新的风口。据巨量引擎数据显示,近半年内累计上线3000多部AI漫剧作品,流水规模激增12倍,一场由AI驱动的短剧内容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妙想制片厂负责人王成表示,AI的引入是对生产力的重构。他感慨道:“原来制作一部剧,我们需要到现场拍摄,无论刮风下雨。但现在,我们只需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根据导演的创作思路,将片子呈现出来。”

可梦AI创始人熊昺辉以他们最新上线的作品为例,介绍了一个由10人组成的团队,在10天内就能完成约100分钟的剧集制作,成本控制在10-15万之间。他坦言:“这要降低很多,传统的实拍剧,一个古装剧很难少于80万。”

实打实的“降本增效”让AI迅速融入短剧生产流程,为其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助力与资源。而AI变革内容生产的背后,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制作流程。


熊昺辉详细介绍了AI微短剧的制作流程。首先,将剧本导入到平台上,AI会分析剧本,拆解出剧本中的角色及其长相特征,定义每个角色,并拆解出场景。等AI分析完成后,创作者就可以进入角色模块,对这些角色进行图片生成,并通过修改提示词进行调整。
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进入最关键的分镜创作阶段。例如,一场戏有20个分镜,AI会分析出来,并给出这20个分镜的视频提示词、台词等。创作者在后台可以一键生成分镜的视频,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AI影像导演、可灵创作者青山分享了他的创作体验。他表示,过去制作一部影片需要很高昂的打光成本,但AI只需调整提示词,就能置换不同的灯光效果。在他看来,AI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流程分工,一个AI导演需要懂一定的灯光知识、道具设计、美术场景设计,具备更综合的审美能力和更强的统筹能力。

AI在改变短剧生产流程的同时,也重塑了人才结构。一批新的工种如“抽卡师”“分镜师”等应运而生,具备美术功底的“后期导演”成为团队核心。AI短剧后期导演张梁本科学习影视摄影,现在开始进入AI短剧创作领域。他感慨道:“AI非常具有颠覆性,而且它很具有想象力。我们正在做一部仙侠剧,其中有很多特效,比如主角放大招,我们有时候没有什么思路,但AI可以提供我们很多思路,包括这个镜头画面应该怎么呈现,我们可以一边做、一边剪、一边去调整。”


AI分镜师李颖表示,她因为对AI比较感兴趣所以接触了AI,并做了许多以AI为主创作的个人账号。她认为:“这些都是比较新比较火的东西,我觉得它是能让我投身的一个赛道。”

大幅降本、效率提升、催生新岗位……AI正在深刻改变着微短剧的创作生态。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问题。AI与微短剧的结合目前还面临哪些瓶颈?背后利弊与行业前景如何?下期我们将继续为您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