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郭某学术造假事件中,与其把矛头只指向郭某一个人,不如正视系统性的问题,即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严重依赖学历、头衔与包装,而非真实能力、实际贡献与学术诚信。

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经济学家 宋清辉
近日,江苏科技大学郭某学术造假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经济学家宋清辉在分析该事件时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存在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过度强调学历背景与头衔光环的人才评价机制,已成为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宋清辉认为,当高校和科研机构将'高学历''名校背景''头衔光环'作为人才选拔的核心标准时,必然催生重包装、轻能力的畸形生态。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更导致真正潜心科研的学者被边缘化。目前高校间普遍存在的'抢学历''抢帽子''抢指标'现象,正是这种扭曲机制的外化表现,而学术能力、创新成果等核心要素反而被弱化。
他进一步指出,郭某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现行制度逻辑的必然产物。当整个系统过度追求'学历外衣'时,学历造假、成果注水等现象就会层出不穷。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个别造假者,而在于高等教育体系本身正在制造'虚假繁荣'——通过塑造以学历为王、包装至上的选人机制,客观上纵容了学术不端行为。
要根治此类乱象,宋清辉建议必须从根源上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应将学术能力、实际贡献、科研成果和学术诚信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剥离过度附加的学历光环与头衔效应。只有让真正有学术造诣的研究者获得应有认可,让虚假包装失去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才能回归学术本真,摆脱被虚伪评判标准绑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