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日均百部短剧齐拍!郑州短剧基地实探:AIGC赋能下的产业崛起

时间:2025-10-03 09:07:34 来源:科创板日报 作者:科创板日报

《科创板日报》10月3日讯(记者 张洋洋)在郑州聚美航空港竖屏电影基地,每日至少有一部短剧在此开机拍摄。这座占地近两万平方米的影视基地内,工作人员往来穿梭,摄影机与灯光设备频繁进出,几乎每个布景区都可见剧组正在紧张拍摄。


《石王大会》短剧拍摄现场 图/《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这些短剧在完成制作后,将迅速上传至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用户首页的竖屏短剧片段通过“点我继续看全集”弹窗引导付费观看,随后跳转至红果、番茄等平台完成商业闭环。这种“线下拍摄-线上制作-用户观看”的产业流程,正勾勒出微短剧产业从边缘化到主流化的崛起轨迹。

据市场机构统计,截至2025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全年市场规模在2024年500亿元基础上持续突破。这一高速增长不仅重塑了视频内容产业格局,更带动资本与地方产业加速布局。平台分账模式、政策监管与AIGC技术介入,正共同推动行业迈向新阶段。

▍“抢场地、抢人手”成常态

过去两年,中国短剧市场经历超预期扩张。曾被视为“小打小闹”的碎片化内容,如今正改写线下产业版图。记者在郑州调研发现,多个短剧产业基地正快速成型。

由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投资的聚美航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已投入运营。陈欧在现场交流中透露,北京多家制作方已将拍摄地转移至郑州。基地大门口的9月拍摄排期表显示,每日至少有一部短剧在此开机。


图/《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基地位于郑州机场附近,由闲置产业园区改造而成,占地近17000平方米,提供家庭、医院、ICU病房、办公室等十余种布景,支持制作方一站式拍摄。目前,基地已产出近500部微短剧,成为河南产量最大、置景最优的拍摄枢纽之一。


短剧拍摄现场 图/《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现场工作人员透露,今年郑州场地面积与演员数量虽快速增长,但仍难以满足剧组需求,“抢场地、抢人手”已成为行业常态。记者从2025全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获悉,郑州已集聚820余家制作企业、约3万从业人员,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占全国产量近半。相较于一线城市,郑州制作成本低30%至40%,成为短剧团队首选地。

类似集群效应也出现在西安、青岛、长三角等地。西安多个基地日均接待剧组超10个,累计拍剧超600部;青岛西海岸新区设有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并出台单部作品最高100万元奖励政策;长三角地区,除横店外,浙江南浔提出打造“长三角全域片场”,江苏南京、扬州等地也纷纷建立产业基地或基金。

一位郑州短剧从业者表示:“过去要去横店才能拍,现在在本地就能完成,产业链配套齐全。加上红果、喜番等平台提供分发和变现保障,本地基地解决了生产环节,整个行业形成了上下游协同。”


导演指挥现场 图/《科创板日报》记者摄

▍AI赋能精品化 动画微短剧崛起

进入2025年,短剧行业正经历“速度退潮、质量进阶”的系统性升级,“精品化”成为关键词。AIGC技术的介入,为短剧规模扩张与精品化制作提供了新动能。

一方面,AI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使大规模内容得以涌现;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效率和可控性,为产业链注入更多精力去打磨叙事、塑造风格、探索题材。中文在线AI动漫部总经理清风表示,AI将传统11个制作环节压缩至3个,月产能突破1300分钟,成本显著下降,同时实现跨国画风适配与规模化量产。这种“降本增效”不仅提高了创作自由度,也让更多年轻创作者有机会参与产业链。

平台层面的变革同样显著。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指出,动画微短剧已成为AIGC领域首个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潜力的视频故事形态。AI的介入显著降低了生产门槛,使科幻、战争等原本成本高昂的场景在微短剧中得以尝试,从而拓展了内容创新的边界。今年来,依托果燃计划,红果已累计立项82部短剧,上线播出近30部作品,并通过IP授权、资金扶持与内容审查标准升级,推动优质动画短剧的量产与规范。

快手副总编辑张鹏认为,AI不仅带来了全民创作热潮,也在推动内容生态走向多元表达。AI工具能够深度介入创作流程并提升整体质量。

业内共识是,AI不仅改变了微短剧的生产方式,更拓展了产业边界。随着平台扶持政策、技术工具链与内容创作模式的逐步完善,动画微短剧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形成千亿级市场空间,成为继真人微短剧之后的又一大内容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