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怀着期待走进影院,补看了上周末上映的新片《三滴血》。此前经人提醒,我已然降低了预期,可即便如此,观影结束后,心中仍难掩失望。这部影片明明题材过硬,框架搭建得也有模有样,演员们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细看之下亮点颇多,然而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却未能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效果,整体观感着实不够理想。
回顾编导康博的上一部作品,去年那部《祝你幸福!》便给人“有悲情却苦涩过头”之感。结合此次《三滴血》的呈现,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这种感受的根源: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无疑倾注了心血,无论是优点还是质量,都在及格线之上,但偏偏缺少了能让影片脱颖而出、令人过目难忘的“闪光点”。

《三滴血》聚焦拐卖这一沉重且敏感的题材。影片中,胡歌饰演的“驯鹿”朱邵玉,为了找回被拐的儿子,毅然深入以“老姨”为首的当地拐卖团伙内部。在此过程中,他答应帮忙拐走即将生产的孕妇李棋(文淇饰演),还结识了团伙内的哑孩子冰棍。只是,这场看似充满变数的短暂旅途,从一开始就注定将以悲剧收场。
初看影片的故事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犯罪题材的底色,使得影片自带紧张与刺激感;黑白难辨的人物设定,让每个角色都充满了神秘感;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人紧紧缠绕;基于血脉或共情建立的情感连接,飘忽不定,让人难以捉摸;再加上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过年期间,东北冰雪大地上的舞台式“萧瑟”,更为影片增添了几分独特的氛围。整体而言,影片的架子搭建得十分漂亮,观影初期,我很快便沉浸其中。
然而,随着观影的深入,问题逐渐浮现。《三滴血》似乎过于执着于对主角按图索骥的记述,以及对拐卖团伙的细致描绘。换句话说,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被题材本身束缚住了手脚。虽然通过这样的刻画,我们能够较为详实地了解每个角色的画像,但却也因此丧失了故事应有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冲突。全片几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平淡的基调,缺乏节奏变化,让人感觉有些糊里糊涂。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人设方面表现出色,配角的表现甚至比主角更为出彩。闫妮饰演的接生婆/老姨,将“大恶似善”的复杂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宋佳饰演的貂儿,举重若轻间又透露出飘摇破碎的脆弱感;尤其是小演员高子淇饰演的男孩冰棍,完全符合几十年前混社会的半野孩子的标准刻板印象。他往那儿一站,再配合相应的行为举止,瞬间便让角色充满了说服力。
可惜,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影片里许多剧情转折和推进都显得不够到位。以老姨把貂儿卖掉的支线剧情为例,空有结果和腔调,动机却不够明显。至少在影片所呈现的内容中,对这一情节的暗示和烘托并不充分。而类似这样“缺乏化学反应”的情况,在片中还有许多,这无疑进一步影响了影片的整体质量。

其实在我看来,《三滴血》似乎有朝着“纪实类作品”方向拍摄的意图,但从影片的配置来看,它又分明是一部商业片。这种定位上的模糊,使得影片总给人一种货不对板的拧巴感。
实际上,影片在营造氛围方面并非毫无亮点。当招待所、樱桃园等场景出现时,影片成功营造出了一种吓人的氛围。昏暗的光线、阴沉的老人、癫痫的瘫子以及若有若无的婴孩啼哭,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人不寒而栗。倘若影片能够结合题材,往惊悚、恐怖的方向深入挖掘,说不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遗憾的是,影片在这方面只是浅尝辄止,惊鸿一瞥后便匆匆掠过。
还是用一道菜来打比方,《三滴血》在前期准备上可谓无比充分。食材、器具、调料等均属上乘,所有东西也都放进了锅里。然而在烹饪过程中,却没能掌握好火候。全程采用同一种炒法,大小快慢火也不做调整,仿佛动作稍大就会破坏食材的新鲜度。最终,菜出锅了,吃起来却半生不熟,还不入味。
我十分尊重编导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认真态度,以及对打拐题材的支持与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三滴血》距离成为一部既好看又深刻的电影,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希望未来的作品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为观众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