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走进薄一波与叶剑英两位革命元勋的交往史,揭开1952年广东地方主义争议背后的历史真相。这段尘封往事不仅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政治智慧,更折射出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复杂政治生态。
1943年11月,薄一波从太岳根据地返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筹备工作。在王家坪军委总部,他首次见到了时任军委参谋长的叶剑英。这次短暂会面给薄一波留下深刻印象:"谈吐文雅、精明谦逊、和蔼可亲"。叶剑英后来回忆道:"我们虽相识较晚,但见面一谈便无陌生之感,革命之志与马列之道让我们相知甚深。"

1949年元旦刚过,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针对毛泽东提出的"进城后怎么办"的命题,薄一波与叶剑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三项关键建议:
这些建议获得毛泽东高度赞许,部分内容被写入全会决议。北平和平解放后,时任华北局第一书记的薄一波与北平市长叶剑英立即投入接管工作,在知识分子政策、劳资关系处理等方面制定出合情合理的政策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主政广东,薄一波留京主持财经工作。1952年四五月间,薄一波奉命赴广州调研"三反""五反"运动时,发现当地对"地方主义"的批判愈演愈烈。陶铸等人指责方方、古大存、冯白驹等广东干部,甚至将叶剑英说成"后台",还炮制出"同宗、同乡、同学、同事、同庚"的"五同"说法。
面对叶剑英的沉默,薄一波在返京后向毛泽东详细汇报调查情况。他直言:"叶剑英对干部使用公正,不存在厚此薄彼,说他搞地方主义缺乏根据。"并引用叶剑英离京时的比喻:"南下干部如'水尾田',本地干部才是源源清泉。"

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的广东问题会议上,虽然批评了地方主义倾向,但特别强调:"叶剑英同志在华南工作有成绩,对此问题无责任,更不能说他是头头。"这场争议最终在1979年得到彻底纠正,广东省委复查报告获中央批复同意。
1984年叶剑英病危时,薄一波专程探望。在病房外,他写下李大钊悼文中的名句:"他对人们,从浑厚中透出侠义气;人们对他,从亲爱中露出敬畏心。"这恰是两位革命家半个世纪友谊的最好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