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嘉月
来源 | 广告案例精选
西贝这把火,终究还是烧到了零售巨头山姆会员店。
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抛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的论断时,整个餐饮行业被推向风口浪尖。这场由现炒承诺引发的信任危机,正以连锁反应之势冲击预制菜产业链。
绿茶餐厅、太二酸菜鱼、喜家德等连锁品牌相继被卷入舆论漩涡,而山姆会员店货架上陈列的“两岁西兰花”和“一年保质期酸菜鱼”,则成为这场风波的最新注脚。
会员制筛选机制下的透明博弈
网友在山姆货架发现的“冷冻西兰花”引发新一轮争议,但与西贝遭遇的口诛笔伐不同,山姆会员店的评论区呈现出微妙平衡。
这种差异源于山姆独特的会员筛选机制。900万付费会员构成的消费群体,通过持续购买行为形成天然质检体系——当好丽友派因配料争议遭遇集体退卡威胁时,山姆24小时内完成商品下架的动作,印证了会员用钱包投票的效力。
山姆的选品逻辑建立在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上。货架标签详细标注“冷冻混合蔬菜”和“24个月保质期”,小程序商品页明确展示酸菜鱼预制包的配料表与复热方式。这种透明化运营,使消费者在购买前已完成信息对称。
预制菜认知鸿沟中的信任重建
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定义的预制菜标准(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食用),与消费者认知存在显著偏差。当餐馆用中央厨房菜品冒充现炒时,这种信息差便转化为信任危机。
山姆的预制菜销售策略提供了另一种可能:59.8元的酸菜黑鱼片、49.9元的有言有味酸菜鱼等产品,通过明确标注生产信息与食用方法,将选择权交还消费者。盒马工坊的胡椒猪肚鸡、咸蛋黄鸡翅等商品,同样凭借透明化运营赢得市场。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反感商家未提前告知使用预制菜。这种集体情绪在太二酸菜鱼身上得到印证——当品牌半年关闭65家门店,母公司九毛九集团三大核心品牌收入全线下滑时,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决心清晰可见。
价格锚点重构消费决策逻辑
肯德基14.9元的“拼好饭特供版”黄焖鸡米饭热销,萨莉亚凭借15元披萨年赚25亿元,这些案例揭示出预制菜市场的核心矛盾:消费者排斥的不是工业化生产,而是价格与价值的错配。
当人均消费超百元的餐厅用预制菜冒充现炒,与15元价位段品牌坦然使用预制菜形成鲜明对比。罗永浩“隔夜菜味儿”的吐槽,本质上是对价格虚高与信息不透明的双重抗议。
行业洗牌中的生存法则
山姆会员店的案例为行业提供启示:900万会员构成的筛选机制,使劣质商品难以存活;详细标注的商品信息,消解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持续优化的选品逻辑,则确保了品类竞争力。
这场风波最终指向行业规范化命题。当所有商家将配料表、生产工艺、价格体系透明化,预制菜将回归“快手菜”的本质属性。消费者真正抗拒的,从来不是冷冻技术本身,而是被当作信息不对称的收割对象。
正如网友所言:“把标签写清楚,把价格打下来,把味道整明白,钱包自然说话。”在餐饮行业信任重建的进程中,透明化与性价比将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广告案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