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日本网友欢呼“中国游客减少真舒服”,结果被现实狠狠打脸

时间:2025-11-24 21:15:38 来源:麦小柒 作者:麦小柒

近日,一张京都电车空无一人的照片在日本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迅速成为热议焦点。发帖人得意洋洋地配文:“中国游客少了,现在去京都真舒服!”仿佛少了中国游客,日本就瞬间进入了“理想国”。



评论区里,附和之声此起彼伏:“终于能安静看红叶了”“浅草寺不用再排队刷牙了”“感谢中国不来☺️”。字里行间,满是那种轻飘飘的庆幸,甚至夹杂着幸灾乐祸的意味,仿佛中国游客的减少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好事”。



然而,他们似乎选择性忽视了背后的残酷现实。电车是空了,可酒店也空了,餐厅也空了,民宿老板的账本更是空空如也。一边是普通市民欢呼“清净”,另一边却是旅游业者愁眉不展。札幌圣诞市集订单腰斩,中部酒店团客一夜清零,京都半数民宿预约被取消,整个日本旅游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国游客减少七成,带来的可不只是“安静”这么简单,更是每年超2万亿日元的收入蒸发。这哪里是什么“舒适”,分明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割裂。那些欢呼的人,只看到了眼前的“清净”,却没看到背后无数人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

不可否认,过去部分中国游客确实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喧哗、插队、随地坐卧等,这些现象曾让日本民众感到困扰。但把个别问题扩大为整体污名,甚至将整个群体视为“噪音源”,未免有失偏颇。如今中国游客锐减,那些真正守规矩、高消费、爱文化的游客,也被一并“驱逐”出想象,这对他们公平吗?



更讽刺的是,当电车安静了,日本网友开始幻想“其他国家游客会来填补空白”。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欧美游客偏好自由行,不会像中国游客那样挤满团体大巴;东南亚游客消费力有限,难以支撑起高端市场。而中国游客,恰恰是量大、集中、舍得花钱的主力。没了他们,连北海道卖螃蟹的摊主,都得改行卖关东煮,可见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市场的重要性。



有人嘴硬地说:“正好摆脱对中国依赖!”可依赖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选择,而是市场自然形成的生态。就像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六成业绩靠中国客;京都和服租赁店,八成订单来自中文预订。这不是“跪舔”,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意逻辑。如今突然抽掉支柱,却指望靠“日本人国内游”补窟窿,可本土游客哪有那么多钱,天天住万元温泉旅馆?



这场“清净”的代价,最终由小商家承担。那些开在巷子里的家庭旅馆、专做中文导游的自由职业者、靠代购维生的留学生……他们的生计,不会出现在“电车空荡”的浪漫叙事里,却真实地碎在每一封取消邮件中。他们的困境,又有谁来关心呢?



更值得警惕的是,言论中弥漫的排外情绪。有日本网友竟呼吁:“住在当地的中国人也该管管。”仿佛在日华人不是纳税居民,不是社区一员,而是随时可清理的“外来物”。这种思维,与真正的文明社会相差甚远,也暴露了部分人狭隘的心态。

其实,问题不在“谁该来”或“谁不该来”,而在于如何建立可持续、有尊严的旅游生态。与其抱怨游客吵闹,不如完善多语种引导、分流热门景点;与其幻想“没有中国人的日本”,不如思考如何提升服务品质,吸引高质量游客回归。



中国游客会回来吗?大概率会。但下次再来时,或许会更理性、更分散、更注重体验,而不再扎堆打卡、盲目购物。这对日本旅游业未必是坏事,反而是转型的契机。日本旅游业可以借此机会,提升自身服务质量,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只是希望到那时,日本社会能少一点“你们不来真好”的傲慢,多一点“欢迎回来”的诚意。毕竟,真正的“舒适”,不是靠驱逐他人获得的清净,而是在多元共处中找到的平衡。电车可以空,人心不能空。否则,失去的不只是游客,还有这个国家引以为傲的“待客之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