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聪
9月22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此次会议汇聚了行业专家、主创团队及媒体代表,共同探讨这部以微观叙事切入抗战题材的电视剧的创新与突破。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的项目,《归队》以深入东北抗联旧址采访调研所获的一手史料为基石,首次基于“十四年抗战”史观,生动讲述了以鲁长山为首的东北抗联小队在“突围、失散、寻找、重逢”的艰难历程中,如何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热血与生命的故事。这部剧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抗联精神的深刻诠释。
历史并非只属于英雄,历史题材作品也不应局限于刻板的说教。《归队》将镜头对准了六人抗联小队,通过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活,用真挚的表达还原了人物的血肉之躯,深切诠释了在人性复杂灰度中更具光辉的抗联精神。这种微观叙事的方式,为抗战题材创作开辟了新的切口。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在座谈会上指出,《归队》的创作给行业带来了三点重要启示。首先,该剧是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这一重要要求的成功实践,主创团队将大量精力投入剧本打磨,实现了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的转变;其次,该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真正把“创作者想讲的”和“观众想看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该剧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实践,主创团队深入拍摄地、体验真实生活的匠心与坚守,值得整个行业学习。
《归队》编剧高满堂在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表示,在创作《归队》这个剧本时,他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要把叙述者变成剧中人,把自己放到那年那月那时的境遇里,经历那些生死抉择。只有这样,才能跳出故事工匠的手艺,去触摸那些真实的灵魂、去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从而感动观众。
导演臧溪川则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触摸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敬仰英雄,珍惜当下。他强调,剧集无意塑造完美的英雄,而是想要展现战争这张巨网下,真实的人如何在恐惧中生出勇气,在迷茫中找到坚定,在绝望里点燃希望。
“鲁长山”饰演者胡军也发表了创作感言。他认为,《归队》的镜头对准的是那个年代那些可能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普通战士。这让他意识到,所饰演的人物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人,一个在特别极端环境下,有挣扎、有恐慌、有害怕、有选择,但在心中从来没有丢弃过坚持与信念的普通的抗联战士。
“兰花儿”饰演者袁姗姗则认为,《归队》讲的从来不是简单找队伍,而是找希望。这份希望也是兰花儿生命最后一刻的执念。她不是天生的英雄,她是一个有血有肉、心怀信仰的普通人,她心里装着对小家的牵挂,也揣着对家国的责任。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将《归队》的成功总结于三个方面的回归:回归历史,深度还原剧中所描写的人物的历史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回归艺术,对群像人物展开多线索平行时空叙事,增强故事的丰富性和情节的生动性;回归人性,让人物的抉择在犹疑与徘徊间更显真实可信。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表示,《归队》也带来了创作启发——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仍然有极大的空间,我们在深度和广度上仍然可以继续拓展。
历史因人性而厚重,抗联精神因艺术而鲜活。《归队》用开拓性的叙事结构、人性化的表达视角以及真挚深切的创作情感践行了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使命,不仅为抗战题材剧集创作提供了崭新范本,还为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写下了触动人心的共鸣注脚。
(图片由腾讯视频官方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