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重见光影只是科研征程的序章。如何将光电信号精准嵌入视觉神经网络?AI技术又该如何赋能图像解析?这些未解之谜,正是我们科研团队需要攀登的下一座高峰。’在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2025年获奖者张嘉漪教授如是说。
9月20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张嘉漪教授凭借其在视觉修复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荣获殊荣。自2012年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建立实验室以来,她带领团队将光电材料转化为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通过微创手术植入眼底,成功替代失明者凋亡的视网膜光感受器,为全盲患者带来光感恢复的新希望。
在13年的研究历程中,最令张嘉漪动容的时刻,是见证四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能够循着地面光带独立行走的场景。研究期间,大量病人家属通过邮件和电话咨询研究进展,这份期待成为她持续探索的动力。科学探索奖评委会给予她的获奖理由是:‘肯定她在视觉修复领域实现光感恢复和图案区分、推动临床试验方面做出的贡献,支持她利用交叉手段在图像分辨能力修复方向进行探索。’
在媒体采访环节,张嘉漪透露:‘目前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已完成四例临床试验,患者光感恢复明确,能完成光带行走等真实世界任务。但科技的进步需要经历漫长探索,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复杂的研究难题,AI技术为科研提供了新工具。张嘉漪介绍,大脑作为拥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的复杂网络,过去因计算手段限制,难以通过神经元活动重构视觉功能。而在AI辅助下,未来或可构建大规模模型,解析海量神经元如何编码复杂图像,为视觉修复研究开辟新路径。
除了视网膜人工感光器植入技术,张嘉漪提出,基因治疗药物、视觉假体等也是全盲患者视觉修复的潜在方向。然而,针对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光感受器退化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这成为科研团队需要攻克的下一道难关。
采访最后,张嘉漪为青年科研者提出建议:‘科研过程辛苦且回报周期长,若非真心热爱,面对困难时很难坚持。此外,科研压力如投稿焦虑等不可避免,青年科研者需找到兴趣所在,平衡工作与生活,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于2018年共同发起,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每位获奖者5年内可获得300万元奖金并自由支配。
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其中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今年获奖者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火星岩石漆生命标识寻找、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
腾讯高级副总裁奚丹表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通过‘科学家选人,企业出资,基金会运营’机制,保障奖项独立性与长期性。腾讯设立该奖项的初心,是希望作出超越商业边界的长期承诺,资助中国基础科研领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技术‘无人区’。
(作者 田进)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