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半年中日韩船企订单差距:韩113艘,日本仅94艘,中国令人意外

时间:2025-09-23 20:24:59 来源:古史青云啊 作者:古史青云啊

1

进入2025年,全球船舶制造行业似乎步入了短暂的寒冬期,新船订单数量较前一年同期出现显著回落。

2

据《华夏日报》7月13日报道,今年上半年全球共承接新船订单1938万修正总吨,折合约647艘船舶,与2024年同期相比降幅高达54%,市场整体呈现收缩态势。



3

在世界造船格局中,中国、韩国和日本始终占据核心地位。三国合计几乎垄断了全球八成以上的造船份额,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三强争霸”局面。

4

然而,面对行业下行压力,三国在今年前六个月的表现却呈现出明显分化:韩国斩获113艘订单,日本仅获得94艘,而中国的数据则令人刮目相看——究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5



6

韩113艘

7

韩国造船业长期以来被视为国际高端市场的标杆企业,尤其在高技术含量船型领域具备强大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韩国船厂累计承接113艘新船订单,总计达487万修正总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约25%。

8

尽管该数值相较去年同期下滑33%,但仍稳居全球第二的位置。提到韩国造船力量,现代重工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这家成立于1972年的公司,



9

从蔚山的一个小型船坞起步,短短十余年便跃升为全球最大造船基地。2011年其完工船舶总量突破1亿总吨大关,2023年更是在全球新接订单排名中拔得头筹。

10

如今,现代重工已发展成为涵盖船舶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动力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业集团,旗下拥有多家子公司,其中船用柴油机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5%,展现出强劲的技术整合能力。



11

12

韩国并未满足于现有成就,近年来持续推动国际化布局,重点瞄准北美市场。美国自冷战结束后造船能力逐步衰退,基础设施陈旧、劳动力短缺,军舰建造周期动辄跨越数十年,商用造船在全球占比不足1%。

13

韩国借此契机积极介入,今年7月在与美方进行关税谈判时提出MASGA合作构想,承诺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深化双边造船产业协作。



14

早在2024年末,韩华集团已完成对美国费城一家老牌船厂的收购,并将其更名为韩华费城造船厂,连厂区内的龙门吊也统一刷上了韩国船企标志性的橙色涂装,象征着韩国资本和技术的深度落地。

15

韩华方面公开表示,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实现每年交付10艘船舶的生产能力,展现出长远战略布局意图。



16

除市场扩张外,韩国在技术研发方面始终保持领先节奏。为应对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的碳排放削减目标,韩国政府早在2020年即发布环保船舶发展十年路线图,明确到2030年将完成超过500艘绿色船舶的升级改造任务。

17

在生产环节,数字孪生技术、智能制造系统以及清洁能源推进装置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大船厂,有效提升了建造效率并降低了环境影响。



18

业内分析认为,韩国造船业的成功源于上世纪70年代起实施的产业集群战略、国家层面的坚定扶持以及持续不断的技术迭代升级。

19

他们不以规模扩张为主要导向,而是聚焦于LNG运输船、零排放船舶及海上浮式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线,在全球竞争中构筑起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那么,传统强国日本为何只拿到94艘订单?



20



21

日本仅94艘

22

日本造船业曾是世界舞台上的领军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与中韩共同主导全球市场格局。

23

但在2025年上半年,日本本土船企仅获得94艘出口订单,合计约210万修正总吨,同比减少36.6%。更为严峻的是,这一下滑趋势已持续多月,仅有3月份出现短暂反弹,其余时间均呈下降曲线。



24

订单结构以散货船为主,辅以部分液货船和集装箱船,整体偏向传统常规船型。日本造船业的萎缩并非突发状况。

25

早在2021年,拥有百年历史的三井E&S造船正式退出商船建造领域,在交付最后一艘船舶后转型为工程设计服务商。



26

这家创立于1917年的企业累计建造各类船只888艘,但最终未能抵御来自中韩企业的激烈竞争。其军用船舶业务由三菱重工业接手,民用板块则转移至常石造船及中日合资企业。

27

同期,日本造船行业加速整合进程,常石造船与三井E&S控股完成合并后,企业规模升至全国第三,仅次于今治造船与日本造船联合(JMU),反映出行业在外部冲击下的结构性调整。



28

日本为何逐渐掉队?在全球造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中韩两国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产能规模上形成双重挤压;而日本船企自身转型步伐缓慢,高利润船型市场被韩国抢占,中低端市场又面临中国企业的强力挑战。

29

叠加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造船企业的盈利空间持续收窄。三井E&S控股此前连续多年亏损,最终被迫剥离核心资产以求生存。



30

尽管如此,日本造船业仍保有深厚的技术积淀,特别是在大型散货船、汽车滚装运输船等细分领域仍具备较强竞争力。

31

当前,通过企业重组、业务转型等方式,日本正试图寻找新的增长路径,未来仍有重新崛起的可能性。日本订单量的疲软表现,更加凸显出中国成绩背后的惊人突破。



32



33

中国令人意外

34

中国造船工业的快速崛起,已成为近十年来全球制造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35

即便在全球订单总量大幅萎缩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船企依然成功拿下370艘新船订单,总容量约为1004万修正总吨,占据全球市场52%的份额,毫无悬念地蝉联世界第一。



36

虽然同比减少65%,但在整体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中,这一成果依然令国际同行高度关注。中国造船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惊人。

37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设立船舶工业局,历经多次体制变革,1982年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直至2019年整合为现今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体制几经更迭,但“向海图强”的使命始终未变。



38

目前,中国船舶集团总资产逾万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接近20万人,构建起覆盖研发、设计、建造、配套全产业链的完整体系,能够自主研制符合国际规范的各种类型船舶。

39

尤为突出的是,近年来中国接连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成功摘取造船业皇冠上的关键明珠——包括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航空母舰以及豪华邮轮等顶级船型。



40

2023年11月,我国首艘自主研发建造的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交付,总吨位达13.55万吨,配备2125间客房,被誉为“漂浮的城市”。次年10月,第二艘国产邮轮“爱达·花城号”顺利完成命名仪式。

41

建造一艘邮轮难度极高,全船零部件超过2500万个,内部电缆铺设总长甚至超过哈尔滨至三亚的距离,而中国已全面掌握该项复杂系统工程。



42

与此同时,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远海科考钻探船“梦想号”也正式亮相。该船具备下探海底11000米的能力,抗风等级达到超强级别,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装备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

43

这些重大成果不仅增强了国家海洋综合实力,也为能源安全和深海科技自主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造船业的腾飞,得益于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以及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



44

从早期模仿引进到如今引领潮流,从低端代工走向高端智造,中国船企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目前,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年度完工量三大核心指标均位居全球首位,标志着中国正从“造船大国”稳步迈向“造船强国”。



45

回顾2025年上半年的全球造船订单分布,清晰映射出中日韩三国的不同发展轨迹:韩国依托技术积累与海外战略合作,牢牢守住第二名位置;日本在整合与收缩中艰难求变,尚存技术底蕴;而中国则以超过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展现出超凡的增长韧性与产业活力。

46

当前,全球造船业正处于深刻转型期,绿色低碳、智能集成、高端定制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布局未来赛道。中国虽暂居领先地位,但也需清醒认识到,韩国在LNG船等尖端领域仍具优势,日本在特定专业船型上不可忽视。



47

未来的较量,不再仅仅是订单数量的比拼,更是科技创新能力、生产效率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综合对决。对中国而言,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品质管理、深化国际合作,方能在全球竞争中持续领跑。

48

主要信源

49

日本船厂上半年出口订单大降超36%——澎湃新闻 2025-07-14 10:00

50

上半年中国造船业利润总额增长超七成,景气指数创历史新高——界面新闻 2025-09-17

51

370艘!上半年中国船企新接订单量蝉联全球榜首|2025中国经济半年报——华夏时报 2025-07-13

52

观察|韩国提出“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图什么?——澎湃新闻 2025-08-29

53

每天读懂一家军工央企|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北晚在线 2025-08-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