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学术圈频传噩耗,继同济大学张敬教授与安徽大学胡大乔教授相继离世后,浙江大学也痛失一位杰出学者——该校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朱大星因病逝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3岁。
朱大星教授的学术生涯堪称典范。他早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并在此完成硕士与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深耕敦煌学与道教文献研究领域。2007年,他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晋升为副教授,成为该校古籍研究的中坚力量。
作为国际知名的敦煌学专家,朱教授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习,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文史》《文献》等权威期刊。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涵盖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项目及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其中“敦煌吐鲁番出土诸子文献综合研究”项目于202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展现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持续影响力。
据知情人士透露,朱教授的离世源于肺癌。尽管病情持续恶化,他仍坚持学术研究,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种对学术的执着与奉献精神,令同行与学子深感敬佩。
同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张敬教授(57岁)与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胡大乔教授(去年12月刚评上教授)也因病离世,分别因脑溢血等病因早逝。三位学者的突然离世,引发学术界对学者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多位中青年学者因过度投入学术研究而忽视健康,导致英年早逝的现象屡见不鲜。他们尚未享受学术成果带来的荣耀,便匆匆告别世界,令人扼腕叹息。
正如网友所言,当代学者不仅需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更需平衡工作与健康。唯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持续为学术事业贡献力量。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学者重视身体健康,合理安排研究与生活,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