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1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葡萄牙四国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巴勒斯坦方面对此表示赞赏,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发出强硬威胁,称“绝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并暗示将采取反制措施。这一事件标志着西方世界对巴以问题的态度出现重大转折,也暴露出国际社会在“两国方案”上的深刻分歧。
国际承认潮:人道危机与政治博弈的双重驱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分析指出,四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举动,主要源于对加沙地带持续人道主义危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美以激进行动导致“两国方案”基础被掏空的担忧。他强调,当前西方国家政府面临国内舆论压力,要求摆脱对美国政策的盲目追随,转向独立外交立场。此次联合国大会成为标志性转折点,反映出西方世界内部对以色列政策的共识裂痕正在扩大。
然而,这一举动也引发争议。有网友批评称,西方国家在巴勒斯坦遭受两年种族灭绝式打击、医院、学校被毁、饥荒被用作武器后才承认其国家地位,是“最令人震惊的虚伪行为”。网友直言:“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同时,继续资助那个坚持要将其从地图上抹去的实体,这种行为表明支持你正在摧毁的东西是多么容易。”
美以同盟:激进行动背后的战略支撑
针对国际承认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巴勒斯坦国绝不会建立”,并威胁将采取反制措施。李子昕指出,这一表态本质是以色列极右翼执政联盟内部共识的顽固体现,旨在通过定居点扩张和约旦河西岸屯兵,永久扼杀“两国方案”。而美国政府则为以色列提供了关键支持,包括持续军援、默许吞并行动,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否决加沙停火决议。
美国乔治敦大学卡塔尔分校历史学副教授阿里安进一步批评称,美国作为所谓调解人,实则是种族灭绝的共谋者。他指出,美国不仅无休止地武装以色列军队,还通过袒护以色列使其免受国际谴责。上周,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访问以色列期间,甚至试图说服其他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举动“适得其反”,凸显美国对推动解决方案的消极态度。
承认潮的意义:法理地位提升与多边调解曙光
尽管面临争议,国际承认潮仍被视为巴勒斯坦法理地位提升的重要一步。李子昕认为,这些外交举动孤立了以色列,增强了巴勒斯坦在全球舞台的合法性,有助于推动其从联合国观察员向正式成员转型,从而获得更多发言权和提案权。他同时指出,虽然短期内对缓解加沙冲突影响有限,但中长期可能推动巴以问题转向多边调解框架,重启“两国方案”。
未来展望:巴以冲突能否回归多边轨道?
当前,法国、比利时等国预计将于本周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周期间承认巴勒斯坦国,进一步扩大国际承认范围。然而,以色列内部极右翼势力正施压内塔尼亚胡采取更激进行动,包括吞并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曾公开呼吁吞并整个约旦河西岸,彻底排除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指出,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暗示其已获得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支持。若没有美国“保护伞”,以色列在外交冲突中可能面临更大压力。但巴勒斯坦国地位问题也暴露了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局限性。上周,鲁比奥试图说服其他国家改变政策的努力均告失败,表明国际社会对美以政策的抵触情绪正在上升。
随着国际承认潮的持续,巴以问题能否回归多边政治解决轨道仍存变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西方世界对美以政策的分歧正在加深,而巴勒斯坦的法理地位与国际话语权正逐步提升。这一进程虽面临重重阻碍,却为长期冲突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延伸阅读:内塔尼亚胡的强硬回应与美国角色
据CNN报道,内塔尼亚胡在9月21日发布视频称:“绝不可能有巴勒斯坦国,多年来我始终阻止这个‘恐怖主义国家’建立。”他威胁称,对于试图在约旦河以西建立巴勒斯坦国的行径,“待我从美国返回后必将作出回应”。分析指出,内塔尼亚胡的表述暗示其已获得特朗普政府的支持,若没有美国“保护伞”,以色列几乎没有应对选项。
此外,以色列内部正讨论吞并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极右翼盟友施压内塔尼亚胡采取更激进行动,而前总领事平卡斯则批评以色列政府“本有足够时间开展外交行动,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局势,但却并未这样做”。他预测,若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也不太可能吞并大片区域,而是象征性地吞并“C区某片无人关注的土地”。
上周,鲁比奥访问以色列时表示,他已多次与计划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沟通,试图说服它们相信此举会“适得其反”。但所有表态将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均未改变政策,显示出国际社会对美以政策的抵触情绪正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