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21年那部讲述人与植物白藤深度联结的电视剧《司藤》吗?它让我们看到了超越人类身份的奇妙可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不做人'的奇特故事——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治愈焦虑的独特方式。
从电线杆开始的奇妙旅程
一切源于一个荒诞的梦。梦里我在饭馆偶遇朋友,被问及近况时竟脱口而出:'最近在做电线杆。'这个荒诞的回答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现实中,我特意找了个商圈广场,像电线杆一样中空发呆,让焦虑随着走神的思绪飘散。这种'不做人'的练习,成了我调节情绪的秘密武器。
有害垃圾的快乐时光
最疯狂的一次体验发生在环保主题公园。看着地上'有害垃圾'的标识,我索性坐在轮胎秋千上当起了'过期药片'。这个决定让我回想起童年:小学时透过窗户看塑料袋飞舞,竟幻想自己能变成它自由飞翔。三十年后,这种荒诞的愿望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
自然系角色扮演
昆明街头的栾树给了我新灵感。看着部分叶片变黄、枝头结出桃红色蒴果的栾树,我穿上莓果色衣服,决心做一天'栾树'。这种角色扮演让我摆脱了中年妇女的拘谨,变得落落大方。有时我会找棵重阳木依偎,像孩子依偎奶奶般获得安慰;丢东西时,我会变成水边落叶,看着遗憾随水流远去。
博美犬的社交魔法
我最爱的变身角色是白色博美犬。观察楼下米线店的雪纳瑞'可乐'、卤面店的比熊和酒馆的金毛后,我给自己设计了蓬松干净的博美形象。变成小狗后,我不仅更主动地和陌生小狗、主人交流,还能更敏锐地发现城市里的小动物。这种角色扮演让我这个不太爱社交的人,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温暖互动。
小青蛇的睡眠疗法
经济压力导致的失眠让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最终发现变成小蛇最有效。记忆中粤北乡野见过的翠青蛇给了我灵感——月光下温柔蜷缩的小蛇,多像渴望安宁的我们。除了蛇,我还变过猫、孔雀等动物,模仿它们的睡眠姿态。这些角色扮演不仅改善了睡眠,更让我学会了放下执念,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
小妖怪的温暖哲学
遇到聒噪小男孩时,我变成了'老猫猴子';朋友感谢我时,我说自己是'小刺猬精'。这些角色扮演不是异化,而是一种自我接纳的方式。就像有些说法认为,有些人上辈子是小动物,这辈子第一次做人还不太熟练。我宁愿相信自己是个灵力低微的小刺猬精,这样就不必强求左右逢源,只要真诚善良就足够了。
万物可爱的生活哲学
从庄周梦蝶到孙悟空七十二变,再到现代影视中的变身创意,中国人向来擅长'不做人'的想象。我的体验证明,这种荒诞的走神不仅能治愈负面情绪,还能创造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哲学。做人太累时,不妨暂时做棵树或小狗;开心时,更可以尽情展现非人的一面。
这种角色扮演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正如我最近观察到的被丢弃柠檬茶带来的灵感,下个周末我打算变成'酸柠檬茶',在公园里享受不被打扰的时光。万物可爱,多观察世界,灵魂里就会住进更多非人的小精灵。
作者/红润胖丁
编辑/西西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