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电视剧《阵地》的播出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剧情聚焦于1938年陶行知在桂林推行岩洞教育,以及新安旅行团来到桂林,为战时教育注入新活力的历史事件。这些桂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今通过荧屏再次唤起了市民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深刻回忆。
“岩洞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天然大学堂”
▲电视剧《阵地》视频截图。
在电视剧《阵地》的第五集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身处战火纷飞的桂林。当时,日军空袭频繁,民众常常被迫躲进岩洞避难。陶行知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特殊情境下的教育契机,他积极向广西当局提出岩洞教育的建议,并深情地说:“桂林的岩洞,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天然大学堂。”他指出,敌人的轰炸让民众躲进岩洞,而岩洞内却是安全的,可以组织民众开展学习活动。
这一情节生动展现了在艰难时局下,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界人士为延续知识火种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内展出的岩洞教育主题油画。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如今,在桂林市七星公园内的曾公岩里,这条红色标语依旧清晰可见,它见证了80多年前桂林开展岩洞教育活动的辉煌历史。
广西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小李感慨道:“每次我看到岩洞里的这句标语,脑海里就浮现出当年无数的普通民众在这里静心学习的场景。尽管洞外飞机狂轰滥炸,岩洞里却充盈着正气与希望。这样强烈的对比,令人动容!”
家住叠彩区的马女士也表示:“看到《阵地》里陶行知在桂林办岩洞教育的剧情,我一下子想起奶奶常讲的故事。”她特意拉着家人一起追剧,“以前只知道奶奶小时候在岩洞里上过课,看了剧才明白,这背后是这么多有识之士在拼命守护教育火种。作为桂林人,我特别自豪,家乡在抗战时有这么了不起的创举。”最近,马女士还特意带着9岁的女儿去曾公岩打卡,“想让孩子知道,课本里的‘抗战精神’就藏在咱们家乡的岩洞里”。
“别看我们年纪小,我们把中国来改造”
▲位于解放桥附近的新安旅行团桂林驻地旧址浮雕纪念墙。
电视剧《阵地》的第六集中,有这样一组令人动容的镜头:在被日军轰炸后满目疮痍的桂林街头,十几位身穿白衬衣和背带裤的孩子排成整齐的队伍,用响亮的歌声向民众开展抗日宣传。“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别看我们年纪小,我们要把中国来改造!”稚嫩的童声在废墟上回响,也燃起了桂林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
新安旅行团是一支由十几岁的孩子组成的抗日宣传队,于1935年由江苏淮安新安小学校长汪达之带领学校的孩子们组建。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行程5万余里,积极宣传抗日和党的主张。1938年,他们来到桂林,年轻的团员们满怀热忱,迅速投身于抗战宣传工作之中。他们积极响应陶行知先生关于岩洞教育的号召,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鼓舞民众的抗战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用油画的形式呈现了当年新安旅行团在桂林的岩洞里给民众上课的场景。展柜里还陈列着当年的小团员留下的衣服和用品。解放桥附近的漓江边也矗立着一堵纪念墙,上面镌刻着“新安旅行团桂林驻地旧址”,纪念墙上是黑白色的人物浮雕,一张张可爱的孩子脸庞微笑着,让人感受到一股坚韧的力量。家住解放桥附近的退休教师方女士说:“我每天散步都会经过这里,这处纪念墙已成了一处风景。每次路过这里,我都会停下看一会儿,就像看到了当年那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国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张苑)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