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立陶宛尝苦果:三年对华关系冷冻后终于低头求和

时间:2025-09-24 19:35:10 来源:南宗历史 作者:南宗历史



立陶宛与中国的外交风波,堪称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误判形势的典型案例。2021年11月,中国因立陶宛允许台湾设立“台湾代表处”而将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北京随即召回大使,立陶宛驻华使节也黯然离场。此后三年,两国高层互动几乎停滞,贸易往来大幅萎缩。对于人口不足300万、经济高度依赖出口的立陶宛而言,失去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无异于自断经济命脉。



立陶宛的乳制品、木材、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曾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中国海关的“红色预警”让这些商品瞬间滞销。2022年初,克莱佩达港集装箱堆积如山,工人失业率飙升,制药行业损失数亿欧元,市场份额被邻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迅速瓜分。尽管欧盟提供了一定援助,但远不足以弥补立陶宛因对华关系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企业界怨声载道,商会多次警告政府“外交冒险正在摧毁经济根基”。

三年冷遇让立陶宛尝尽苦果。前总理英格丽达·希莫尼特政府推行的“价值观外交”不仅未赢得国际支持,反而导致中国精准反制:精密仪器、农产品等出口全面受阻。2023年,维尔纽斯街头抗议不断,民调显示政府信任度跌破30%。反对党猛烈抨击政府“将外交变成自残工具”,企业界更直言出口额缩水超40%,中小企业批量倒闭。当初批准台湾代表处时,立陶宛政客或许未曾料到,这一决定会引发如此严重的连锁反应。



2024年议会选举成为转折点。10月27日,社会民主党赢得大选,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成为总理候选人。他上台后立即释放修复对华关系信号,11月18日公开承认2021年决策是“重大外交错误”,并承诺推动大使互派、全面恢复外交。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也表态支持基于互信的关系正常化。然而,欧盟与中国虽存在摩擦但仍保持沟通渠道,立陶宛却试图在修复关系的同时继续与台湾保持贸易联系,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矛盾态度,为后续波折埋下伏笔。



帕卢茨卡斯政府的“修复诚意”很快受到质疑。11月22日,他强调不会“不计代价”修复关系,也不会改变现行对台政策。台湾外事部门随即表态要“保住代表处名称”,立陶宛政客的“求和”姿态与实际筹码形成鲜明对比。12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以“与波罗的海海底电缆破坏有关”为由,宣布三名中国代办处工作人员“不受欢迎”,要求一周内离境。中国外交部强烈谴责并保留反制权,1月14日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敦促其认清形势,1月24日起中国停发立陶宛公民入境签证。这一系列操作让外界质疑:立陶宛究竟是真心求和,还是另有所图?



2024年底,帕卢茨卡斯政府发布的四年计划暴露了其纠结心态。计划承认中国是“日益严峻挑战”,承诺深化与台湾经贸合作,并在欧盟峰会上支持对华贸易壁垒。企业界已等不及:商会报告显示对华贸易额较2021年峰值缩水超60%,中小企业主私下抱怨政府“换汤不换药”。邻国爱沙尼亚趁机扩大在中国市场份额,立陶宛的教训再次证明:小国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必须承担相应后果。



2025年局势更加复杂。4月6日,立陶宛议长公开质疑对台合作成效,暗示应修复中立关系。媒体报道显示民众开始反思:经济一落千丈,反对党“农民和绿党联盟”在社交媒体痛批政府“价值观外交毁掉经济”,前总统瓦尔达斯·亚当库斯也批评允许台湾代表处是“错误决策”。尽管维尔纽斯大学部分学者认为现在修复关系“不合时宜”,但民调显示政府不信任度创历史新高,帕卢茨卡斯被迫在7月底辞职。



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9月频频表态,称若中国不回应恢复关系提议将“失去耐心并施压”。BNS通讯社报道其承诺向中国施压,这一态度引发网友嘲讽:“小国不知自身分量。”欧盟商会报告指出中国稀土管控导致欧洲车企停工,立陶宛却仍想“两头下注”。6月14日,立陶宛议员透露中国曾考虑恢复关系但因立方驱逐外交官而变卦,6月29日中国外交官全部撤离后,立陶宛才匆忙求和,暴露其政治斗争中的短视行为。



三年冷遇让立陶宛经济数据惨淡:对华出口从高峰跌至谷底,企业转向欧盟市场导致成本激增。政治上,右翼联盟的极端外交政策使其成为美国“炮灰”,中左翼虽试图纠错但行动不彻底。中国始终坚守一个中国原则,反制措施精准有力,同时也为50多国提供单边免签等灵活政策。立陶宛若能早日务实调整外交策略,或许无需承受如此沉重的经济与政治代价。邻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顺利合作,更凸显了立陶宛外交决策的短视与缺乏担当。



立陶宛的困境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既想通过亲美获得安全感,又难以割舍中国市场带来的经济利益。2019年前,立陶宛曾称中国为“战略伙伴”,对“一带一路”项目表现出兴趣,但随后在涉台、涉疆问题上反华,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其决策背后充斥着间谍指控、安全威胁等借口,暴露出西方民选体制下政客为选票投机的短视行为。中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展现灵活性,而立陶宛若能早日认清形势,或许无需承受三年冷遇之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