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海绿捷校餐风波:新希望集团校园餐饮背后的利益链

时间:2025-09-24 19:56:04 来源:法经网 作者:法经网



“第一代企业家在中国赚钱,第二代却在海外消费。”当企业决策者的子女不再就读国内学校、不食用中国校园餐时,其对于学生餐品质量的关注度必然下降。2025年9月,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因食品安全问题陷入舆论漩涡,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校园餐饮的监管漏洞,更折射出企业资本扩张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深层矛盾。

2025年9月23日晚间,上海绿捷实业在隐瞒食品安全信息被警方立案侦查后发布声明:“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全面接受,全力配合。”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源于9月15日静安区某小学的午餐准备现场——当三箱虾仁解冻焯水后,派驻经理孙某某发现其中一盆约18公斤的虾仁存在异常。公司负责人张某某随即下令对供应211所学校的虾仁原料及菜品全部下架销毁,但次日对外宣称的“虾肠外溢,有泥沙”这一解释,却引发了公众对企业诚信的强烈质疑。

“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全面接受,全力配合。”

这场食品安全风暴迅速蔓延至上海211所学校,直至上海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市教委联合介入调查。作为上海校园餐市场的“隐形冠军”,绿捷实业的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其前身可追溯至1999年创立的绿捷快餐有限公司,2014年重组为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后,业务覆盖全市16个区的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均供餐量超过50万份。企查查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9月,该公司中标记录达113条,仅8月份就中标38个学校餐饮项目。

对于年营收1400亿元的新希望集团而言,校园配餐市场15亿元的规模看似微不足道,但背后的资本运作却暗藏玄机。绿捷服务50万学生,若家长提前一个月缴费,每人预付400元,公司账上常年躺着两亿元无息资金,仅理财收益一年就达600万元。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中央厨房模式下,食材成本3-4元、人工1.5元、配送1.5元,加上其他费用最多10元,但收费却达15-25元,毛利率最低33%。这种规模效应在2024年末体现得尤为明显:1567名员工服务50万学生,人均对口约320名学生,进一步压低了运营成本。

“这个生意的妙处在于旱涝保收,”一位投资人分析,“经济好坏,孩子都要吃饭。家长再不满意,也不能让孩子饿着。政府还有补贴,供应商有返点。算下来,覆盖10万学生就能年赚3000-4000万。”这种稳定性在新希望主业面临困境时显得尤为珍贵——2021年至2023年,新希望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9.21亿元、-8.93亿元、-46.0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35亿元。相比之下,校园餐业务的预付费模式和稳定现金流(无应收账款风险)成为资本避险的优选。



然而,绿捷在上海校园餐市场的垄断地位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质疑。采招网数据显示,2025年上海绿捷中标的113个学校餐饮项目中,多个“固定评审组合”频繁出现:第一组(印辉、沈宏庆、周松、高丹、金银哲)共同参与7个项目评审,其中专家印辉个人参与12个项目主审;第二组(王伟春、蔡宏宇、马蕙、詹咏、韩建秋)共同出现4次;第三组(张慧琴、杨丽华、宋昌彦、金银哲、任俊华)共同出现3次。更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政府采购一家机构代理了46个项目,占比超过40%。这种“评审组合固化”现象,与绿捷几乎未丢过客户的现实形成呼应——自2014年成立以来,其服务学校数量从几十所增长至500多所。

校园餐业务的“天然垄断属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换供应商需要重新招标、家长开会、教育局审批,繁琐的流程使得学校和家长往往选择维持现状。监管缺位则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尽管上海推行AB制套餐,但实际餐单中油炸食品、加工肉制品占比过高,监管部门对营养标准的执行流于形式,学校陪餐制度形同虚设。绿捷的中央厨房模式更暴露了规模化供餐的固有风险——食材从采购到分发的长链条中,冷冻肉滥用、清洗储存不规范导致异物与变质频发。一名家长表示,孩子所在学校的荤菜基本都是鸭块、鸭翅等禽类部位,且均为冷冻肉,还有各种油炸品如鸡排、鱼排。更有孩子反映校园餐中的鱼排“像不明的面团一样,浸满了油,还有一股腥气”。

讽刺的是,当西贝因推广预制菜陷入舆论漩涡时,上海家长竟呼吁“引入西贝预制菜与绿捷竞争”。这种反差折射出家长对现有校园餐的极度失望。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或许能提供新的监管模式——新规明确规定“慎用冷冻肉制品、油炸品”,同时要求企业配备“互联网+明厨亮灶”设施,并向学校、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关键操作过程。



绿捷事件背后,是新希望集团从饲料生产到校园餐供应的转型轨迹。作为中国农牧业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子公司,年销售收入超1300亿元。然而,其校园餐领域的扩张却引发了企业责任的质疑。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曾被誉“改革开放先锋人物”,1982年与三位兄长靠1000元起家,从养殖良种鸡、鹌鹑开始艰苦创业。如今,新希望集团已成为拥有近9万名员工的大型企业,但校园餐业务却暴露了其资本运作的另一面——绿捷公司由香港公司GreenExpress Foods完全控股,而该公司三位董事同时在新希望关联的厚生投资任职。更引人关注的是,刘永好已辞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职务,接替者是其女儿刘畅(新加坡国籍,拥有境外永久居留权)。

这种“第一代赚钱在中国,第二代花钱在国外”的结构,导致企业控制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脱节。当决策者的子女不在中国上学、不吃中国校餐时,他们难以真正关心这些午餐的质量。正如一位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我们不反对企业赚钱,但至少应该保证孩子吃的是安全、健康的食物。”这场风波或许能成为推动校园餐饮行业规范化的契机——毕竟,孩子的餐桌,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