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班列面临的危机让全球目光纷纷投向了北极航线。近期,俄罗斯宣布携手中国共同开发北极航线,这一举措迅速得到响应。首批1000个标准柜已从宁波港启程,预计仅需18天便可抵达欧洲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这一速度已接近中欧班列。
那么,为何北极航线此前未被大规模利用?它并非临时开辟的新路线。通过地球仪可以清晰看到,从中国华东或东北出发,经白令海峡、北极,最终抵达欧洲的线路,相较于传统走苏伊士运河或好望角的路线,距离大幅缩短。
对于海运而言,距离缩短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航线时间缩短,本质上意味着成本降低。其次,碳排放减少,更加环保。再者,北极航线大部分位于俄罗斯控制范围内,在当前中俄关系下,运输环境更为稳定。最后,与其他路线常遭遇海盗、战乱等问题不同,北极航线目前相对平静。
然而,看似美好的北极航线,为何此前未被大规模使用?这背后有着诸多具体原因。首先,从费用角度来看,以一个40英寸高箱从上海到荷兰鹿特丹为例,走传统苏伊士运河通道的运输成本约为1500美元至3000美元,而走中欧班列则需5000美元至8500美元。相比之下,走北极航线的成本为2000美元至3500美元,看似接近苏伊士运河,但时间上却快得多(苏伊士运河需26天,北极航线仅需18天)。
但苏伊士运河也存在其他麻烦,如需缴纳过路费,且对船只大小有限制。中欧班列过去最大的优势是速度快,约十几天即可抵达欧洲。若北极航线时间已接近中欧班列,且成本更低,那中欧班列是否将失去意义?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仅计算了运输成本,却忽略了其他诸多成本。北极航线大部分位于苦寒之地,尽管全球气候变暖,但遭遇冰山的概率仍然较高。因此,走北极航线的事故率远高于传统线路,导致保险费用是传统线路的3倍左右。同时,因结冰问题,还需破冰船领航,破冰费用一趟就得几十万美元。此外,一路上仅有一个港口可供补给,救援力量也不足。综合来看,北极航线的综合成本一趟在9000美元以上,甚至略高于中欧班列。
不仅如此,北极航线每年仅有7至11月可通行,其他时间完全无法使用。这也是为何该航线未成为常规航线的原因。
那么,为何在波兰切断中欧班列后,大家都在热议北极航线呢?事实上,这一替代方案早已存在,只是因各种劣势而鲜少被选择。然而,一旦红海或中欧班列出现问题,北极航线便可作为替代方案。如今,正是这样的时刻。
说白了,低附加值且不需快速运输的产品可选择苏伊士运河;高附加值且需快速运输的产品则走中欧班列。北极航线则是他们的替代方案。然而,这次事件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北极航线的开发并不成熟,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但此次事件或许标志着北极航线开始大规模使用,若日后能成为常规路线,配套将更加成熟,成本也将下降。
一方面是中国新型破冰船的投入使用,可降低破冰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航船只增加,将降低保险费用,同时带动沿途补给配套的增加。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三条线路都是缺一不可的。事实上,中欧班列除了速度快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意义。欧亚大陆有几十个国家,其中纯内陆国家就有26个,纯内陆城市更是超过100个。通过中欧班列,这些城市可实现直达,而若走海运,到了港口还需再转运铁路,成本将继续增加。
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波兰切断中欧班列这一事件就颇具意味了。要知道,波兰每年仅过路费就可赚取3亿美元。难道他们自己不想赚这个钱了吗?若联系最近中国在国际上的表现,以及美国被压制的状态,再结合俄乌战争爆发后波兰一直为美国鞍前马后的行为,我们或许能更加明白其中的复杂关系。
他们都知道有北极航道在,这一招打不死我们。不过打不死不怕,他们要的就是不能让我们日子太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