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三体》《玫瑰的故事》主创共话剧集产业升级新路径

时间:2025-09-25 03:37:51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作者: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剧力无限——剧集精品与产业升级新视野”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爱奇艺、腾讯视频、华策影视、三体宇宙等头部平台与制作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剧集制作工业化、IP开发运营、剧本中心制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工业化与创作活力的平衡之道

“工业化不是流程绑架创意,而是让流程服务创作。”华策影视北京事业群执行总裁、《锦绣芳华》《国色芳华》总制片人张灼,针对“工业化与创作活力如何共存”的行业痛点提出解决方案。她透露,华策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意主导流程”,将拍摄计划、预算控制等可控环节交由标准化管理,而将艺术创作、场景设计等不可控环节完全交给创作者。以《国色芳华》为例,团队为呈现沉浸式牡丹场景,不惜重资打造实景,“我们会提供数据研判、田野调查等辅助支持,但最终方向盘永远在创作者手里”。同时,流程设计保留“容错空间”,在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为优质创作留足弹性。

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从平台视角出发,强调剧集评估标准的“恒定本质”。面对“创新与求稳如何抉择”的提问,他直言:“好创意、优剧本、精制作,这三个核心从未变过。市场总在找变化,但踏实打磨每个环节,才是不变的破局之道。”

IP长线运营:跨代际文化符号的打造

在IP长线运营层面,三体宇宙首席执行官赵骥龙提出了“跨代际文化符号”的IP定义标准。他以《三体》开发为例,详解差异化运营策略:国内真人剧集以“致敬原著”为核心,贴合1亿+本土粉丝期待;海外版则联合奈飞打造“全球化叙事”,适配海外300万册书迷的认知语境。“目前《三体》全球受众已达3亿,每个改编项目都不是消耗IP,而是为其增值。”赵骥龙透露,三体宇宙正通过开发番外剧集、培养新人等方式,为行业储备科幻创作力量,“我们不仅要做IP运营,更要做‘科幻创作孵化器’”。

IP改编:好故事比“还原度”更重要

“改编不是‘复刻原著’,而是找到IP的灵魂内核再创作。”《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结合自身创作经历拆解IP改编逻辑。她坦言,改编亦舒原著时,最大的突破是将原著用黄玫瑰折射每个男生的感情观念设定,转为“女性自主成长”的主线,“亦舒的文字是灵魂,但剧集需要符合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点——把黄玫瑰改成黄亦梅,融入亦舒多部作品的精神内核,才让这个角色立住了”。

对于“是否害怕原著粉质疑‘魔改’”的问题,李潇给出了鲜明观点:“好故事的标准从不是‘百分百还原’,而是‘让更多人认可’。《庆余年》《黑神话:悟空》都是‘改编成功案例’,它们没有拘泥于原著,却靠精彩叙事吸引了新受众。”赵骥龙也补充道,科幻IP改编的最大挑战并非资金或技术,而是人才短缺。“全球市场科幻题材占比20%-30%,却吸引了40%-50%的观众需求,但国内能驾驭科幻创作的编剧、导演太少。”

剧本中心制:回归内容本质

针对广电总局“21条”中提及的“剧本中心制”,沙龙嘉宾们从不同维度解读其核心内涵。张灼率先提出:“剧本中心制本质是‘内容中心制’。当创作出现分歧时,不是争谁的话语权大,而是看哪个选择更符合故事本身,不能一刀切。”

张恒从平台角度表示支持:“剧本中心制能提升行业确定性。如果剧本没打磨好就仓促开机,后续导演改、演员改,最后成品只会失控。我们希望项目启动前,大家围绕成熟剧本达成共识,让每个工种都有明确标尺。”李潇则强调,剧本中心制对编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是‘地位提升’,而是‘责任加重’。”

此次沙龙通过平台、制作方、创作者的深度对话,清晰勾勒出剧集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工业化保障创作效率,以IP运营拓展文化边界,以剧本中心制回归内容本质。只有尊重创作规律、贴合观众需求,才能推动产业真正实现“升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胡克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