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央视《阵地》首播即爆!这才是抗战大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时间:2025-09-17 04:29:58 来源:星宿影视鸭 作者:星宿影视鸭

文案|一十三 编辑|苏打水

在国剧题材中,抗战剧始终占据着刻骨铭心的地位。从《亮剑》创造全网名场面、豆瓣评分飙至9.5分,到《战长沙》《西北岁月》收获观众一致好评,这类作品始终承载着民族记忆。

抗战剧经典场景

随着《我们的河山》收官,观众热血未平之际,央视再度推出重磅作品——《阵地》。首播即登顶收视榜,两集过后,无数观众感叹:这才是抗战大剧应有的模样!

01 文化抗战:笔杆即枪杆的热血征程

《阵地》将镜头对准1938年的文化战场,讲述郭沫若(王劲松饰)、夏衍(冯绍峰饰)等文化人士在组织领导下,通过《救亡日报》、戏剧社团等载体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与常规抗战剧聚焦正面战场不同,该剧开辟了两大独特视角:

亮点一:文化战线的立体呈现

当《我们的河山》刻画敌后根据地、《归队》展现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时,《阵地》独辟蹊径聚焦文化抗战。夏衍、李克农(李晨饰)率队奔赴桂林,在报社被炸后携印刷机躲入溶洞坚持办学,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郭沫若的戏剧、艾青的诗歌如星火燎原,点燃全民血性。

溶洞中的文化抗战

剧中那句“卢沟桥的枪声,击碎了文化人宁静的书斋梦”振聋发聩,知识分子以血肉之躯筑起文化防线,展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亮点二:战争场面的沉浸式还原

虽然聚焦文化战线,但战争场景毫不逊色。敌机轰炸下,青山变焦土;街巷中,人群在爆炸声中四散奔逃;战场上,炮火与硝烟交织成死亡之网。

战争场面动图断壁残垣的战场

这种正面与敌后战场的对照,将危急形势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实质感令人身临其境。

02 戏骨云集:实力派演绎文化脊梁

央视大剧向来不缺演技派,《阵地》中三位演员的表现尤为亮眼:

王劲松:文人风骨的完美诠释

从《破冰行动》到《风吹半夏》,王劲松的演技始终在线。此次饰演郭沫若,他以儒雅气质与内敛表演,精准还原知识分子的坚韧。接受《救亡日报》社长任命时,那句“义不容辞”伴着坚定目光,将文人的担当展现得入木三分。

王劲松饰演郭沫若

冯绍峰:正剧适配度的惊喜突破

继《知否》后,冯绍峰在新剧中实现演技飞跃。饰演的夏衍登机前回首众人,决绝眼神似立军令状;演讲时振臂高呼,铿锵话语激起全场情怀。这种与正剧的高度适配,或将成为其转型代表作。

冯绍峰演讲动图冯绍峰饰演夏衍

李晨:硬汉形象的温柔蜕变

过往以《冰雪尖刀连》《长津湖》等硬汉角色著称的李晨,此次饰演隐蔽战线领导者李克农。军装搭配圆框眼镜,沉思表情中透出深沉智慧,突破性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李晨饰演李克农

此外,老戏骨刘劲的加盟更添历史厚重感,让剧中田汉、巴金、徐悲鸿、茅盾等耳熟能详的名字跃然荧屏。

03 结语:跨越时空的文化抗战史诗

当教科书中的名字化作荧屏上的鲜活形象,当观众跟随剧情重返战火纷飞的年代,《阵地》以全景式视角展现了知识分子如何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文化抗战题材的空白,更以真实质感与群像刻画,成为抗战剧中的新经典。

抗战文化人士群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