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江苏高校反腐风暴持续升级!2025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三名核心官员在短短21天内接连被查,涉及校长、原副校长等关键岗位。其中,校长郑骏年在被查前10天仍以公开身份授课,这一反差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此次密集落马事件不仅暴露了高校廉政风险,也为全国高校反腐工作敲响警钟。
校长落马前10天仍公开授课,反差引发震惊
8月27日,江苏省纪委监委通报徐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郑骏年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公开履历显示,郑骏年出生于1966年3月,是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深耕肿瘤免疫治疗领域20余年。2018年10月起担任校长,在任7年间以“学术型领导”形象示人。令人意外的是,就在被查前10天(8月17日),他还以校长身份出席校内活动并授课,彼时毫无“落马”迹象。
21天内三名官员落马,原副校长同日被查
郑骏年并非该校8月被查的首位官员。早在8月6日,江苏省纪委监委就通报了原副校长王人颢、徐开林同日落马的消息。王人颢出生于1964年3月,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2016年11月起任副校长、党委常委,后兼任附属医院党委书记至2024年3月卸任。徐开林则是主任医师、博导、教授,1983年医学本科毕业,2016年7月任副校长,2018年3月卸任。三人曾在同一届领导班子中共事,分管教学、科研、医疗、行政等关键领域,权力交叉紧密。
巡视预警早有端倪,系统性廉政风险暴露
此次密集落马绝非偶然。2025年2月23日,江苏省委第九巡视组向徐州医科大学党委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学校存在“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不扎实、建设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思想不够解放、解决直属附属医院发展难题实招不多”等问题,并透露已收到反映部分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如今三名官员接连被查,正是巡视成果的直接体现。
百年学府声誉受损,高校反腐需扎紧制度笼子
作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高校,徐州医科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4年创办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在医学教育和科研领域地位重要。此次核心官员密集落马,不仅让学校声誉受损,更破坏了高校本应有的“学术净土”氛围。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不仅损害师生利益,更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全国高校反腐高压态势,30余名领导被查
今年以来,全国高校反腐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据公开通报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名高校领导被查,涉及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等多个岗位,覆盖综合类、医学类、理工类等不同类型高校。这些案例反复证明,不论职位高低、不论是否离任,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必将被纳入反腐“法网”。
高校需以此为契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对于高校而言,此次徐州医科大学的“落马潮”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高校需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针对基建工程、科研经费、招生就业、附属医院管理等腐败高发领域,扎紧制度笼子;另一方面要强化警示教育,让领导干部时刻绷紧“廉洁弦”,真正回归教育本质。只有守住廉洁底线,才能让高校重新成为专注育人、追求真理的净土。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综合自江苏省纪委监委通报及公开报道,旨在客观呈现高校反腐动态,不构成主观评价,相关信息以官方最终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