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在沙特首都利雅得正式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标志着两国在安全领域达成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内容,任何针对两国的第三方攻击都将被视为对双方的共同侵略。这一举动不仅重塑了中东安全格局,更为中国军火出口开辟了全新路径。
此次合作的直接导火索是以色列空袭卡塔尔事件。该事件暴露出中东国家长期依赖美式装备的脆弱性——即便支付高额保护费,仍无法确保自身安全。美国纵容以色列的行为,让海湾国家意识到:美式装备不仅无法提供绝对保护,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摆设。这种认知颠覆,迫使中东国家重新审视安全战略。
在五七空战中,中系军火已证明其对抗美式装备的实战能力。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大规模装备中国武器的国家,巴基斯坦自然成为沙特等国寻求安全保障的首选。这种选择背后,折射出中国军火出口长期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缺乏实战验证导致国际认可度不足;另一方面,不结盟原则限制了军事庇护承诺。
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具有战略智慧,既避免了卷入国际冲突,又减少了美西方敌意。但在军火贸易领域,这一原则却成为高端装备出口的掣肘。购买国不仅需要武器本身,更期望通过军购获得政治安全保障。当美国用空袭卡塔尔事件打破这种隐性承诺后,中国军火出口的机遇随之浮现。
沙巴合作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沙特提供资金,巴基斯坦派遣军事力量,中国供应武器装备。这种三角关系既让中国规避了直接军事庇护义务,又为高端军火打开了市场。对沙特而言,通过巴基斯坦这个中间方,既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捆绑,又获得了对抗美式装备的实战能力。
从商业角度看,这一模式具有巨大潜力。海湾国家是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市场,巴基斯坦作为连接中阿的特殊桥梁,其军事合作价值正在凸显。沙特已做出示范,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很可能跟进。仅石油美元带来的溢价收益,就足以让习惯薄利多销的中国军工企业获得可观利润。
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可能超越海湾国家。在伊斯兰世界,凡潜在对手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国家,都可能通过雇佣巴基斯坦军队获得中系装备支持。这种安排既为中国军火开辟了新市场,又让巴基斯坦获得经济、政治和军事多重利益。强大的军队建设将增强其震慑印度的能力,同时保障中巴经济走廊的顺利推进。
近期巴基斯坦的活跃表现印证了这一趋势。总理访华后参观成飞J20战机,随后赴沙特签署大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五七空战虽削弱了印度的战略价值,却极大提升了巴基斯坦作为中伊桥梁的统战意义。可以预见,这种合作模式将在伊斯兰世界广泛推广。
对中国军工产业而言,这意味着继两伊战争后,将再次迎来超级大金主。不同于过去的单一国家采购,这次是整个阿拉伯乃至伊斯兰世界的集体需求。这种结构性变化将重塑全球军火市场格局,为中国军工企业带来长期发展机遇。
在资本市场层面,这种地缘政治变化对军工股的影响存在分歧。虽然长期看利好明显,但短期内受多重因素制约,军工板块可能维持横盘整理态势。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合作模式的具体落地情况。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2566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