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雪峰在多个平台的账号突然受限,引发广泛讨论。多数人聚焦于他是否因言论过激而‘翻车’,却鲜少有人意识到一个残酷真相:他的困境并非单纯源于口无遮拦,而是因为他在中国服务业中走得太远、太精准,触碰了行业规则的‘高压线’。
他不是栽在口无遮拦,而是撞上了服务业的‘南墙’
张雪峰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对高考志愿的‘专业解读’,而是对中国家长焦虑的精准捕捉。他直言‘普通家庭孩子别选新闻专业,除非家里有矿’,看似尖锐,实则将千万家庭‘怕孩子毕业即失业’的隐性需求,转化为‘选专业就是选饭碗’的直白策略。这种需求捕捉能力,让他成为考试咨询界的‘海底捞’——别人讲专业前景,他给就业答案;别人收天价咨询费,他用短视频撒干货,将服务业的性价比卷到极致。
然而,社会学大师布迪厄曾指出:‘任何服务都逃不开场域的规则,当服务太精准击中需求,就会动摇既有利益分配。’中国服务业的畸形生态,长期依赖信息不对称维持暴利:教育机构靠模糊专业前景卖高价课,高校靠漂亮就业率吸引生源。张雪峰却偏要戳破这层窗户纸——他直言某些专业是‘天坑’,毕业即失业;他揭露部分学校就业率掺水。这种将考试咨询从‘信息垄断’变为‘透明服务’的举动,如同在垄断市场开平价超市,看似帮消费者省钱,实则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个体突围的‘幸运儿’,为何难成大多数人的救星?
张雪峰常自称‘普通人’,靠给同类做咨询吃饭。他的崛起,本质是个体服务者对系统性僵化的突围。传统教育咨询要么是高校官方套话,要么是机构套路,鲜少有人站在普通家庭角度。张雪峰却偏要做例外:选专业要考虑家庭背景,考公考研要选好上岸的岗位。这些接地气的建议,试图将个体需求从宏大教育叙事中拉出来。
但‘幸运儿’的成功,从来不适用于大多数人。社会学家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当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个体服务者再努力,也跳不出资源分配的牢笼。’张雪峰能帮学生选好就业的专业,却解决不了某些专业就业难的根本问题;能选好上岸的岗位,却改不了考公考研竞争激烈的现状;能提醒别踩专业坑,却没法让‘天坑专业’消失。他的服务像止痛药,能缓解症状,却治不了病根——而病根,正是服务业背后的资源分配不公与制度僵化。
这种困境,是所有优质个体服务者的缩影:能把服务细节做到极致,却改不了系统性资源短缺;能帮个体规避风险,却逃不开大环境限制。当就业市场僧多粥少,好专业也会卷成坑;当竞争百里挑一,好岗位也敌不过千军万马。‘人人有好运’,最终相当于‘人人没好运’,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
重构服务价值的同时,他撞上了网红的‘短命’魔咒
张雪峰的受限,还暴露了一个更扎心的现实:在服务业领域,网红的保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他靠犀利言论和实用干货走红,但流量时代的规则是,观众的新鲜感来得快、去得更快。平台更不允许‘太牛逼的人’长期存在——这里的‘平台’,不仅指社交平台,更指整个行业的利益格局。
网红行业的残酷在于,你必须不断制造新话题、输出新内容,一旦节奏慢了,就会被遗忘在流量洪流里。张雪峰的困境,也是所有服务业网红的困境:靠单一领域的专业度走红,却难抵内容同质化的冲击。更要命的是,服务业网红的核心竞争力是‘信任’,但流量逻辑下,‘信任’太容易被消耗——一次言论争议、一个观点失误,就能让积累多年的口碑崩塌。
在这个‘红得快、凉得更快’的时代,再牛的博主也逃不过宿命。张雪峰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服务业的光鲜,也照出背后的狼狈。或许某天,当中国服务业真正摆脱信息垄断、系统僵化和网红短寿的困境,才会有人想起,曾有个叫张雪峰的人,消失在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