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菲
在当下的国产剧市场中,大女主剧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类型。然而,这份看似风光无限的“职业”,实则充满了高压与挑战。大女主们往往集家族纷争、情感波折、事业起伏于一身,她们不仅要智斗权谋,手撕反派,还要在多个男人之间周旋,经历多段婚姻,甚至生育多个孩子。她们的爱恨、际遇和成长都是加倍的,而苦难,自然也是加倍的。这样的设定,让大女主们的传奇故事,几乎都成为了一部部苦难史。
近期热播的由热依扎主演的大女主剧《灼灼韶华》,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体现。剧中女主褚韶华的命运之残酷、经历之惨痛,让无数观众为之心碎。而回顾今年播出的其他大女主剧,如杨紫主演的《国色芳华》,以及《锦月如歌》《雁回时》等,不难发现,大量女主受难情节几乎成了这些剧集的标配。
让女主们受苦遭罪,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她们被虐得越狠、越是身处绝境,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涅槃重生的震撼,从而真情实感地为她们的故事上头。但另一方面,苦与虐的浓度过高,也往往容易让剧集陷入“虐女”的争议之中。
以《灼灼韶华》为例,该剧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这个时代本就充满了苦难与挣扎。而作为大女主的褚韶华,其命运更是比普通人更为坎坷。在目前播出的剧情中,她先后经历了被迫嫁人、丧夫、被性侵、丧女、家业被焚烧殆尽等一系列磨难。失去一切后,她来到上海,从最底层的纺织女工做起,在商海中打拼,情感上也颇多波折。其中,丈夫死后婆婆下药让小叔子性侵她,女儿被小叔子活活捂死,强盗上门掳走她并烧毁药铺等情节,因过于惨烈而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指责,被冠以“虐女”之名。尤其是与原著《野心家》相比,剧中增加了丧女情节,更让观众觉得改编为虐而虐。
相比之下,前段时间另一部大热剧《生万物》对此类情节的处理则显得更为谨慎。原著《缱绻与决绝》中,女主角绣绣被马子掳走后是否被性侵的情节处理得比较隐晦,书中绣绣一生背负这个污名而活。而剧中,绣绣不仅没有被性侵,马子们甚至还向整个村子证明了她的清白。这一改编虽然曾因失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却得到了相当多的“爱女”好评。
其实,《灼灼韶华》中也有许多“爱女”的情节。比如从第一集开始,女主就展现出了不逊色于任何男人的野心和能力,她总能靠自己化解危机,在苦难的间歇里设置了许多逆袭爽点。这也是该剧在没有大流量明星和大宣发之下,热度还能不断走高的核心原因。然而,年轻女性观众对于影视剧中用被性侵来表现女性苦难已经相当麻木甚至反感。因此,尽管《灼灼韶华》收视率暂时超过了《生万物》暂居央八年冠,但在网络中的讨论度却不算高,豆瓣评分也只有5.8。
同样难逃“虐女”质疑的还有《国色芳华》。剧中女主何惟芳被前夫一家欺负虐待,逃到长安开店后屡次被陷害被追杀,甚至被发配到军营中沦为罪奴,几次死里逃生。但这部剧从剧集立意到台词,都在强调女性独立自主自强,剧中还有许多女性互助互爱情节,本是一部再明显不过的“爱女”剧。然而,即便如此,它也未能完全摆脱“虐女”的争议。
被审判过“虐女”的远不止上面两部剧。上半年的黑马剧《雁回时》里,女主庄寒雁也经历了受苦遭劫蒙难的情节。《长相思》中的女主小夭更是颠沛流离遭难无数。一些古早大女主剧如《步步惊心》《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更是让女主受尽了苦楚。然而,一些虐点如若曦去世、花千骨被白子画封印、素素跳诛仙台等,反而成了剧集的经典高光名场面。
长期以来,女性角色在文学与影视文化中被塑造成受苦者、忍耐者的形象,其成长和价值几乎总需通过承受痛苦来体现。这种“虐女即成长”的观念深深扎根于许多女性的潜意识中。即便许多女性意识觉醒的观众在理性上渴望看到独立自主强大无比的女性,短时间内仍容易被带有虐女元素的剧情吸引。
而且,虐女情节情绪浓度高,天然适合传播。大女主剧的受众以女性为主,情绪价值是核心卖点。虐女带来的极致痛感,能迅速拉满观众的代入感。社交平台上关于女主受苦遭罪的讨论,往往比平铺直叙的成长情节更容易引发共鸣。短视频、二创片段更是靠这些高能虐点在全网扩散。
从叙事角度来看,先虐后爽的戏剧张力也确实更强,更容易让观众入戏。大女主剧的爽点往往依赖于前期的虐点做铺垫。没有被狠狠打压过,逆袭就不会显得酣畅淋漓。先把女主压到最低,再让她一步步翻盘,情绪对比才足够刺激。如《灼灼韶华》女主经历了人生的极致低谷之后来到上海,在这里叱咤风云,苦情寡妇变成商界大佬;《墨雨云间》开局女主角被前夫哥一铁锹敲晕后活埋,铁锹敲得越狠,女主后面复仇的爽感才越强。
从平台和制作方的角度,虐女几乎是一种稳妥的市场策略。观众对这种叙事路径早已熟悉,接受度高,风险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去虐化尝试却很可能叫好不叫座。如《以美之名》中姚晨饰演的女主在职场上冷静果决,爱情上独立洒脱,主体性超强,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为虐而虐的戏份。然而,缺乏前期的虐点作为反衬,观众感受到的爽点也就相应弱了许多。
另外,争议本身就是流量。虐女虽然常常招致批评,但这些争议本身也会反向推高剧集的曝光度。观众们的骂声与心疼齐飞,讨论越激烈,热度越稳定。因此,虐女情节虽然频频被吐槽,但市场也实难放弃。
“虐女”固然是现下大女主剧的流量密码,但它也让这一题材陷入了发展的天花板。观众一边追着剧情心疼女主,一边又难免质疑剧情套路化和消费女性痛苦。长远来看,这对市场和口碑都不是好事。未来的大女主剧必须思考不依赖极端的虐女套路,也能拉满情绪张力的可行之道。
如果回头看看大男主剧,其实不乏可借鉴之处。大男主剧同样强调成长、逆袭和权力博弈,但男主的成长往往不必通过被不断羞辱和伤害来体现。如《琅琊榜》中的梅长苏,虽然背负家国之仇、身染重疾,但他的叙事核心始终在于谋略、智慧和隐忍,而非被虐得有多惨。
换句话说,男主的痛苦更多是功能性的,是为了烘托人物的行动与价值,而不是单纯成为消费情绪的工具。而大女主剧里的性侵、流产、被家暴、被囚禁等桥段却恰恰相反,虽然能立刻制造强烈的同情与讨论,但也很容易被观众的情绪反噬。
大女主剧其实也可以把更多篇幅放在她们如何在权力场、事业场、社会关系中展现能力与选择,而不是反复上演“受害者-幸存者”的循环。如《风吹半夏》就很好地通过商海沉浮、权谋较量和个人选择来塑造女主。许半夏的挫折是资金链断裂、合作伙伴背叛、波云诡谲的市场,但这些挑战都是行业性、社会性的,并非单纯的个人伤害。她的成长来自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承受多少痛苦。这种刻画方法让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受尽折磨后才能苦尽甘来,而是女性主体性与行动力的真实展现。
大女主剧要突破困境,需要做的是让“虐”不再成为核心依赖。观众想看的不是女主被摧残多少次,而是她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凭力量与选择撑起属于自己的传奇,主动定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