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hilip Strick | 译者:易二三 | 校对:陈思航 | 来源:《视与听》
在科幻电影史上,《异形》无疑是里程碑式的存在。2025年正值其诞生四十周年之际,英国重映引发影迷热议。本文通过1978年《视与听》杂志特派记者菲利普·斯特里克的片场探访,还原这部经典诞生的幕后故事。
1978年盛夏,谢伯顿制片厂搭建起一座巨型迷宫。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身着标志性「伊尼格玛」夹克,在反射刺眼白光的接待室中指挥拍摄。当墙垣分开,两名身着盔甲的演员抬着担架现身时,「异形」的入侵正式拉开序幕。
斯科特临时决定加拍这场重头戏,让主演汤姆·斯凯里特(《坏女人》)和维罗尼卡·卡维特(《群鸟》)再次穿上布满珊瑚状旋钮的太空服。水雾凝结在服装表面,让演员宛如室内植物般透着诡异美感。
距离拍摄区几步之遥,「诺史莫」号驾驶舱堆满啤酒罐与漫画,隔壁主舱的金属支柱则营造出希腊神庙般的庄严感。停机坪中央的直升机外壳与难以辨认的陈设,共同构成令人不安的朦胧美感。
这种设计哲学贯穿全片:美国政治漫画家罗恩·科布负责飞船内部设计,《星球大战》设计师莱斯·戴利参与场景构建。导演斯科特通过分镜脚本精确控制每个场景,烟雾效果不仅柔化光线,更创造出「另一个位面」的立体感。
影片核心的「异形」设计源自瑞士艺术家汉斯·鲁道夫·吉格尔的《死灵之书》。这位雕塑家将生物学与机械学融合,创造出类生物机械学的恐怖美学。其画作中雌雄同体的生物被线圈缠绕,阳具状躯体与婴儿面庞的结合,直接启发了异形的视觉形象。
导演斯科特强调:「恐怖片的怪物若令人失望,氛围就会瞬间瓦解。」为此,团队通过系列变形设计,让异形如热带昆虫般繁殖。这种生物机械学的恐怖美学,使异形成为影史最具辨识度的怪物形象之一。
斯科特将《异形》定义为「发生在太空的惊悚片」,其核心是人群在孤立环境中的生存挣扎。这一创意源自丹·欧班农(《黑星球》编剧),两个相隔光年的故事共享相同支线:人类在遥远星球发现危险生物后遭遇灭顶之灾。
剧本经大卫·吉勒与沃尔特·希尔(《虎口拔牙》导演)润色后,几乎让斯科特「吓倒在地」。这位曾执导《决斗的人》(戛纳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的导演坦言:「按页拍摄恐怖剧本是项恐怖工作。」
太空服设计融合法国成人漫画《重金属》的未来感与日本武士片美学,奥斯卡得主约翰·莫罗(《星球大战》服装设计)的参与确保了视觉统一性。这种跨文化的设计语言,使《异形》的视觉体系领先时代数十年。
当制片人戈登·卡罗尔接到洛杉矶电话,讨论「异形」肥皂和沙滩装的衍生品时,他苦笑回应:「天知道他们以为我们在拍什么电影……」这种黑色幽默,恰恰印证了影片超越商业类型的艺术价值。
四十年后重温这部经典,我们不仅看到科幻电影的范式转变,更见证了工业设计与叙事美学的完美融合。这种超越时代的创造力,正是《异形》稳居科幻电影前五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