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生家长群里,每一位家长或许都经历过“秒回的慌张”“接龙的纠结”“被@的忐忑”以及“人心的博弈”。编剧马广源,正是这样一位深陷其中的“群友”。
作为“双减”政策实施后首批迎来孩子上小学的家长,马广源加入了女儿的家长群,并毫不犹豫地将此群置顶。每年8月底,当开学的脚步渐近,马广源总是紧张得难以入眠,手机不敢静音,生怕错过任何一条群消息。
这位“长期潜水但不落下任何信息”的家长,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转化为艺术创作,写成了电视剧《欢乐家长群》。
2024年年初,《欢乐家长群》第一季播出后便引发热烈反响。一年后的9月开学季,《欢乐家长群2》再度归来,继续将这份“当代家长的集体日常”搬上荧屏。新学期伊始,一群孩子让家庭“鸡飞狗跳”,四个家庭因此“地动山摇”,家长群里的大戏正式上演。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马广源表示,大人们第一次做家长,孩子们第一次上学,双方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我们都在不断试探、适应彼此,这个过程中会有互动、较量。这就好像我们在刷游戏副本,面对的boss不断升级,我们自己也得跟着升级。”
“我家里也有个‘神兽’,天天斗智斗勇,有时候气得我血压飙升。电视剧的情节都来源于生活。”在马广源参加剧集分享活动时,他的女儿也来到了现场。
接受采访时,马广源调侃道,闺女在外面看着乖巧,回到家里就立马切换成另一种状态,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调皮捣蛋的“魔丸”一面。马广源以女儿为原型,塑造了剧中颇受观众喜爱的刘家妹妹“刘果宝”。而他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体验,则被折射在剧中张嘉益饰演的编剧“刘向上”身上。
在《欢乐家长群》第一季中,才上一年级的刘果宝顺口溜让观众印象深刻:“一年级的小豆包,一打一蹦高;二年级的小辣椒,辣死小豆包;三年级的大菜刀,切断小辣椒;四年级的大石头,砸烂大菜刀……”
到了第二季,放学回家的二年级学生刘果宝又念起了新的顺口溜:“语文老师一回头,李白也要低下头;数学老师一回头,加减乘除没理由……”
这两段顺口溜都来源于马广源女儿的日常,被爸爸“搬”到了剧本里。
马广源笑言,他力争在每一季里让刘果宝有一首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流传下来,因此,“女儿平时就经常胡诌一些打油诗给我”。
生活观察就是最鲜活的“素材库”。马广源平时就有随手记录身边趣事的习惯,周围人还会热情主动地提供大量素材。真实的材料和段子“井喷”,马广源写剧本时只需把它们串起来就好。
“进了家长群以后,我才知道还分‘有老师的群’和‘没老师的群’。有老师的群一片和谐,大家回的都是‘嗯,好的,老师辛苦了’;没有老师的群每天有上百条信息。我有点强迫症,上百条信息一条一条看。虽然我长期潜水,但是一条信息不落。我看完以后会思索,比如有些家长在‘鸡娃’、变相地秀学历、变相地夸耀自己等,我都记录下来。”
观众追《欢乐家长群》的心态是“有人找乐子,有人照镜子”。马广源说自己虽然是“跳出来”审视教育现象的编剧,也会提醒自己“不能这样”,但也许遇到实际问题时“又回去了”,免不了“内心互搏”。
第一次当父母的慌乱、面对学校同学竞争的焦虑、看到孩子成长的欣慰、纠结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马广源说,虽然写的是北京故事,但全国家长的心态都一样,这些情绪是共通的。
《欢乐家长群》讲到第二季,“人小鬼大”的小朋友长大了,和家长的“斗智斗勇”自然花样翻新,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比如“反家长联盟”成立后,这些小孩“对付”家长的手段越来越高,家长也开始想办法“反制”——这个群被保留下来且会不断壮大,家长和孩子双方战术都在“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剧情打破了“群”的边界,家长群将全面升级为“生活群”,从校园延伸至家庭和社区,用更多元的视角展现当代中国的家庭生态。
第二季中,业主群、朋友小圈子群、工作群等新的“群聊场景”纷纷登场,装修扰民、学校门口乱停车、异地分居家庭等现实议题也随之融入剧情。
即便议题不断拓展,马广源始终坚守一个理念:所有“群”的讨论,最终都要落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上,只围绕“在这件事上父母怎么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孩子的做法又能给父母什么启示”展开。
业主群里因装修吵得鸡飞狗跳的家长,孩子之间却能快速和好,还会给大人提个醒——“多大点事啊,老师说吵完架道歉这事就过去了。”孩子们的纯粹与成年人对“面子”的执念形成鲜明对比,既好笑又引人深思。
马广源希望让家长和孩子之间“互相看”,从对方的视角去理解彼此,理解世界。
利用好家长群,了解到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好好沟通,也是创作的立意和初衷。
马广源认为家长群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家校沟通必不可少的方式。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一个家长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丢给学校。孩子在学习如何做学生,我们在学习如何做家长,孩子是第一次上学,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双方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构建好“家校关系”?在马广源看来,关键在于“换位思考”,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例如家长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会怎么做”,就不会觉得有些事是问题,一些矛盾也随之化解。
马广源希望年轻一代家长“不用太焦虑”。“养孩子这些事都是必经的,关键是找对处理方法。现在回头看孩子一年级时的手忙脚乱,我已经用各种办法应对过来了。办法总比困难多,肯定能应付过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