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中国船舶集团大连造船厂联合中船贸易为招商轮船建造的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海韵(SEA SPIRIT)”轮(G175K-1)正式命名交付。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LNG运输船这一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的高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大连造船由此跻身全球极少数具备大型LNG运输船建造能力的船企行列。
交付仪式现场,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冯波鸣、中船集团副总经理胡贤甫、中国船级社总裁赵晏、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等数十位行业领军人物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该船由冯波鸣亲自命名,中化石油副总经理邓思思执行砍缆仪式,彰显项目对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意义。
作为国际公认的“三高”产品(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LNG运输船建造长期被日韩船企垄断。“海韵”轮的成功交付,标志着中国造船业在该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该船由大连造船自主研发设计,总长295米,型宽46.4米,货舱总舱容17.5万立方米,一次满载运输量可满足大连市一个半月的天然气需求,具备全球绝大多数LNG岸站的停靠能力。
在核心技术方面,“海韵”轮配备新型LNG双燃料低速主机,集成ICER系统,在燃油和燃气模式下均满足国际海事组织最高排放标准。其创新采用的双艉鳍线型设计配合空气润滑系统,使水动力性能提升15%,推进系统安全冗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液货舱采用的GTT Mark III Flex型围护系统,日蒸发率仅0.085%,配合再液化装置可实现蒸发气的高效处理。
此次交付并非孤立事件。大连造船已实现大型LNG运输船的批量接单和建造,目前手持订单达17艘,其中13艘已开工、7艘完成下水,形成全球瞩目的产能优势。这种规模化生产能力背后,是企业在技术体系、工艺工法和质量管理上的全面突破。
为攻克货物围护系统这一核心难题,大连造船投建了国内首个LNG综合培训中心,作为工艺验证和人才培养基地。自2024年4月启动建造以来,累计完成37次次屏壁声音试验,均实现零漏点一次性通过。通过成立多个技术攻关小组,企业在总体设计、液相系统、货物围护等关键领域取得23项工艺创新,构建起完整的Mark III薄膜型LNG船技术体系。
2025年7月28日,“海韵”轮开启首次试航,在11个昼夜中连续完成“油试+气试”双重考验。项目团队采用“同工况并联做、低转速串着做、停车点一起做”的精益管理模式,20小时内完成岸站对接、装载、卸货全流程,IS/IBS碳氢监测值始终为零,燃气模式耐久试验一次性通过。货舱暖舱仅用48小时,惰化时间缩短至22小时,回航前20小时完成所有货舱空气置换,各项参数均优于合同指标。
试航数据显示,船舶航速较合同指标提升3%,操纵性测试结果优于设计值12%,振动噪音控制达到国际静音船标准。这些数据背后,是建造团队对136项关键工序的精准把控,以及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技术突破。
通过“海韵”轮的研发交付,大连造船已形成覆盖设计、建造、验证的全链条技术能力,培养出一支400余人的专业团队。企业计划依托智能船舶技术优势,向20万立方米及以上舱容、智能化方向拓展产品线,持续巩固在海洋油气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
行业分析师指出,大连造船的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通过批量建造形成的成本优势,将改变全球LNG运输船市场格局。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中国造船业正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