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郑州微短剧大会:从流量狂奔到价值深耕的产业转型

时间:2025-09-26 08:10:22 来源:海外网 作者:海外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倡导推动的“优秀动画微短剧扶持计划”在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微短剧产业进入政策驱动与价值提升的新阶段。

9月22日至24日,郑州这座黄河之畔的千年商都,成为全国微短剧行业的焦点。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河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郑州市政府、河南省广电局等主办的这场盛会,汇聚了创作者、平台方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微短剧从“流量狂奔”到“价值深耕”的转型路径。

“竖店”之城崛起:全链生态构建产业高地

“郑州发展微短剧产业的趋势已不可逆。”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在开幕式上指出。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8.5亿元,同比增长35.7%;全市微短剧企业超800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日均接待剧组80余个。从闲置建筑改造的拍摄基地到盘活的工业厂房,郑州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务实态度,快速构建起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推广的全链条生态。

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升级为产业注入强心剂。郑州市市长庄建球透露,2024年设立的微短剧扶持政策今年持续优化: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5个市级产业园、15个拍摄空间提档升级,以及百处微短剧取景地的推出,形成“产业园—拍摄基地—取景地”三级空间体系。“在郑州拍摄成本比一线城市低30%—4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6个月。”这一优势已吸引七猫文化、华策影视等头部企业落户。

实地探访中,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的繁忙景象令人印象深刻。《婚后第五年》《疯狂的石头》等剧组正在拍摄,这里由闲置园区改造而成,已接待650部短剧拍摄,日均接待剧组8—12个,一部短剧3—5天即可杀青。大志影视基地商务总经理张豫皖展示的排期表显示,9月21日至30日每天至少有7组剧组同时拍摄,最多一天达15组,包括点众、宙图文化等公司的作品。基地的地铁车厢、警察局、医院等场景制作精良,不仅成为国产微短剧的重要取景地,还吸引了国外剧组。

好故事自有力量:精品化引领内容升级

“微短剧要从‘电子榨菜’转型为‘文化主食’,精品化是必由之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杨洪涛提出的“从投流到引流、从走量到走心、从爽感到质感、从同质化到独特性”四组关键词,引发行业强烈共鸣。

内容升级的实践已在郑州落地。郑州市文旅局主办的“文脉千年·剧说郑州”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从全国近百部投稿中选出《穿越后,我为商都守文物》《女巡抚》等8部优秀剧本。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张德祥评价:“这些作品充分挖掘轩辕文化、黄河文化等河南元素,题材丰富、手法多样,是对中原微短剧创作的有力促动。”

平台方的主动求变同样显著。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宣布“果燃计划”调整为纯分成模式,强化优质内容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对高评级项目提供最高30%的宣发资金支持。其第二期片单包含《济公》《金枝玉孽》等IP短剧化作品,推动经典焕新。年过九旬的演员游本昌表示将参与《济公》微短剧创作,并以数字人技术还原年轻时的形象,“短剧很短,自有韵律”。

在创作层面,《一品布衣》主创、总制片人余帅分享了从2021年探索微短剧至今的观察:“早期短剧成本仅2万—3万元,如今精品化推动成本与品质同步提升。”他特别强调微短剧与长剧的叙事差异,指出《一品布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人物的性格发展和蜕变。该剧已有220多万人在红果预约第二季,余帅表示将采用季播模式,目前计划拍摄四季,第二季将增加战争场面,进一步探讨家国情怀主题。

本土文化成为精品化探索的核心竞争力。作品《遇见少林有功夫》是河南省广电局“大河之南·精品短剧”创作传播工程10部优秀作品之一。出品人王霞说:“中国功夫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责任是用现代视听语言,让功夫背后的哲学与精神触达年轻人。”演员陈芳彤曾演出多部长剧、中剧,不久前她首次主演微短剧《弄潮》,获得成功。她分享了剧组为还原20世纪80年代背景,提前2个月赴湖南采风、定制36套原创服装以及她倾力学习湖南方言为角色配音的细节,认为“好内容会给文艺工作者带来力量”。

中原故事通四海:融合创新拓展产业边界

微短剧的潜力不止于娱乐消费。大会期间,“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融合案例频被提及。以郑州二砂文创园、德化街为取景地的《穿越德化街》,带动街区夜间消费明显增长;金水区凤凰城基地通过“剧情植入产品”探索“内容—流量—电商”路径。郑州正推动微短剧与普法、科普、黄河文化等结合,让微短剧赋能百业,文化涵养内容。

出海成为新增长极。相关统计显示,2025年以来,郑州已有100多部微短剧在海外发行,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柠萌影视旗下好有本领CEO郑安迪指出,微短剧打破传统发行渠道局限,“中国内容通过译制或本土化改编,能在全球市场通吃”。余帅介绍,《一品布衣》由中文在线出品,在东南亚市场表现良好,印证了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力。

大会最后的点映晚会上,豫剧《花木兰》选段与微短剧《小港湾》《幸福冲锋号》同台亮相,铿锵的传统戏曲与轻快的当代微短剧交织,恰如郑州微短剧产业的缩影——既扎根千年文脉,又拥抱数字浪潮。立足中原大地,郑州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推动微短剧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与创作力量的不断汇聚,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将成为优质微短剧创作、生产和出海的重要源头,让中原故事伴随新时代的脉搏,传得更远、更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26日第07版)

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点映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