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寒冬,河西走廊被冰雪覆盖,西路军将士在马家军的围追堵截下苦苦支撑。高台陷落的消息传来,红5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壮烈牺牲,全军上下被绝望笼罩。就在这支部队最需要有人站出来稳住军心时,红5军15师师长郭锡山——这位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却在阵地上作出了让所有人不齿的举动:转身投向了敌人的阵营。
西路军的征途,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缺乏群众基础、后勤补给跟不上、对马家军的骑兵战术不熟悉,多重困境叠加,让这支曾经士气如虹的队伍,一步步陷入被动。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指战员都咬着牙坚持,宁愿战死也不低头。唯独郭锡山,成了这支部队里最刺眼的“例外”。
郭锡山是河南人,早年间在军阀孙连仲手下当兵。1931年宁都起义时,他跟着董振堂一起加入了红军。刚参加革命那几年,他跟着部队打了不少仗,也立过一些功劳,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升到红5军15师师长,算是红军队伍里的“老人”。可谁也没料到,他在旧军队里待久了,骨子里的“军阀习气”压根没改掉——顺风时跟着队伍往前冲,一旦遇到坎儿,革命信念就开始动摇。
高台失守后,郭锡山看着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心里的悲观情绪疯长。他私下里跟亲信抱怨:“这西路军怕是撑不住了,马家军这么猛,咱们迟早要被消灭。” 没几天,他就偷偷盘算着“后路”:马家军里有个叫马禄的旅长,之前西路军在锁阜堡围困过他半个多月,本可以一举歼灭,最后为了统战,放了马禄部600多人一条生路。郭锡山觉得,凭着这份“恩情”,马禄说不定会收留自己。
1937年1月22日,郭锡山驻守在临泽城外的一个小村庄。他以“视察阵地”为由,带着警卫员来到前沿战壕。当时战壕里只有他们两人,郭锡山觉得机会来了,突然对警卫员说:“把你的盒子枪给我,我打个远目标试试。” 警卫员跟了他多年,从没怀疑过师长的话,痛快地把枪递了过去。可枪一到郭锡山手里,他立马顶上子弹,枪口对准了警卫员,另一只手指着不远处的马家军阵地:“跟不跟我走?跟我去那边,保你有好日子过。”
警卫员又惊又怒,当场拒绝。郭锡山见状,也不再多言,翻身上马就往马家军阵地冲。战壕里的红军战士发现后,立即开枪阻拦,可子弹都打偏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位师长越跑越远。马家军的哨兵看到有人骑马冲过来,本想开枪,认出是红军的军官装束,又想起马禄之前“遇到红军可网开一面”的交代,便没敢贸然动手,郭锡山就这么顺利地投了敌。
马禄见到郭锡山时,先是惊讶,随即觉得是个“大功”,立刻派人把他送到武威,交给马家军的重要首领马步青。马步青听说“红军师长来投”,心里很是得意,特意让河南同乡、自己的顾问李兰轩招待郭锡山,还封了个“参议”的头衔,让他专门负责劝降被俘的红军。
郭锡山为了在马步青面前“表忠心”,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他先是带着马家军的人,到战场上指认董振堂的尸首,还恬不知耻地给马步青出主意:“把董振堂的首级砍下来,送到南京去领赏,肯定能得不少好处。” 接着,他又凭着记忆,画出了西路军的布防图。当时西路军的防线本就脆弱,这张图一交出去,马家军更是有了针对性,红军的伤亡一下子多了不少。
最让人愤怒的是,郭锡山还亲自去关押红军俘虏的地方劝降。他拿着马步青给的大洋,在俘虏面前晃悠:“跟着共产党打仗,有什么好?天天挨饿受冻,说不定哪天就死了。跟我过来,马步青司令亏待不了你们,有吃有喝,票子管够。” 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还真被他说动了。郭锡山见状,又搞出“车轮劝降术”——让那些投降的人排着队,在牢房外循环喊口号,试图打垮其他俘虏的意志。
这些“卖力表现”,让马步青很满意。西路军彻底失败后,马步青兑现了“承诺”:提拔郭锡山为甘新公路督办公署运输处副处长,月薪300大洋(在当时算得上高薪),还把自己的妻妹许配给了他,甚至让郭锡山把老家的父亲和家人都接到武威,好吃好喝地供养着。那段时间,郭锡山走路都带着风,觉得自己这步“叛逃棋”走对了,彻底把“红军师长”的身份抛到了脑后。
可他没料到,叛徒的“价值”,终究是有限的。随着被俘的红军越来越多,郭锡山再去劝降时,遇到的大多是像王定烈这样有骨气的人。当时王定烈是红15师43团团部文书,曾在郭锡山手下当差。郭锡山劝降时,王定烈本来低着头,听到他说“为共产党卖命没好处”,一下子就火了,挣扎着站起来怒斥:“你这个可耻的叛徒!别在这胡说八道,就算饿死,我们也不会跟你走!”
有意思的是,王定烈当时身负重伤,脊梁骨中间还卡着一颗子弹,疼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可这一怒之下的“硬气”,竟让那颗卡在骨头缝里的子弹,硬生生被挤了出来。后来建国后,医生给王定烈体检时,看着他的病历惊叹:“这子弹卡在两个脊梁骨中间,现在做手术都得把骨头挪开,当年居然能自己掉出来,真是奇迹!” 王定烈每次说起这事,都笑着说:“全靠郭锡山那叛徒气的,也算他干了件‘好事’。”
像王定烈这样的人多了,郭锡山的劝降效果越来越差。马步青见他没了“利用价值”,慢慢就疏远了他,之前给的“好处”也开始打折扣。郭锡山心里慌了,却没心思约束家人——他那个胞弟,仗着哥哥是马步青身边的“红人”,在武威城里横行霸道,偷鸡摸狗的事没少干。可这一次,他竟胆大包天,偷到了马步青小老婆的家里。
马步青本就是靠“威信”统领马家军的军阀,得知这事勃然大怒:“连我的人都敢动,不严肃处理,以后谁还服我?” 此时的郭锡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有用”的叛徒,马步青正好借这个机会“立威”。他下令把郭锡山和他的胞弟,一起押到武威东关刑场,用最残忍的方式处决——先折磨了十多分钟,才用鬼头刀砍下两人的脑袋。
当年郭锡山劝马步青“砍董振堂首级领赏”,如今自己落得同样的下场,可谓“报应不爽”。西路军的将士们用生命坚守革命信念,而郭锡山这个高级将领,却在危难时刻选择叛逃,最终成了刑场上的孤魂野鬼。就像后来人说的那样,叛徒从来没有好下场,不管一时多风光,终究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