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娃娃,慢一点,别老站着。”怀仁堂的灯光下,这句带着湖南口音的关怀让十六岁的湘妹子左大玢心头一颤。她抹了把汗,抬头正对上毛主席带笑的目光。短短数分钟的舞伴经历,竟让她与共和国缔造者结下了长达十七年的深厚情谊。
初遇:十三岁湘剧新秀的特殊舞台
1956年冬天,湖南省实验湘剧团奉命进京献演。刚满十三岁的左大玢在《白蛇传》中饰演小青,虽只有十几句台词,却因偷瞄台下特殊座位而三次说错台词。田汉打趣道:“主席,这孩子见着老乡太激动了。”毛主席笑着回应“蛮有意思”,这个评价成为左大玢此后多次被点名演出的契机。三年后,她作为替补演员顶替突发不适的主角,以《生死牌》中王玉环一角赢得毛主席“唱腔稳、身段灵”的称赞。
舞会趣谈:姓氏引发的幽默对话
1958年底的演后联欢会上,左大玢被组织者通知与毛主席共舞。面对这位伟人,她紧张得手足无措。毛主席先伸手缓解气氛:“跟我慢慢走,舞步也是行路。”当舞曲暂停时,他忽然问道:“伢子,你姓左不姓右?”左大玢回答因父亲姓左而得姓,毛主席又追问“左大fen还是左大bin”,在纠正读音后,主席摆手笑道:“多音字,别死扣,好玩就行。”这段对话不仅消弭了年龄差距,更让左大玢感受到领袖的亲和力。
艺术生涯:从湘剧舞台到荧屏经典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大玢凭借《江姐》《山花颂》等剧目攀上事业高峰。她常深入矿井、田间巡演,一次在湘潭矿区演出时,工人用身体为她挡住落石的事迹传到北京,毛主席感慨:“戏要有人唱,炭也得有人挖,都是可敬的人。”1979年,杨洁导演在湖南挑选《西游记》演员时,看到左大玢在《追鱼记》中的表现后当即决定:“观音非她莫属。”为塑造角色,她反复揣摩寺庙塑像的手印,最终在1986年春节通过央视荧屏让“观音”形象深入人心。
特殊情谊:细节中的关怀与鼓励
1964年国庆前夕,毛主席在中南海读书室与左大玢等演员品茶。看到茶梗直立,他幽默解释:“嫩叶芯,骨头硬。”左大玢脱口而出“那我也尝尝硬骨头”,主席随即推杯共饮。1974年重逢时,主席袜口线头松散,左大玢小声提醒后,主席笑着掖好袜子并点燃香烟。她半玩笑地掐掉烟蒂说“这一支算戒头”,主席由她拿走烟蒂。这个被手绢包裹的烟蒂,至今仍珍藏在左大玢长沙家中的木匣里。
永恒记忆:用艺术传承精神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左大玢刚结束岳阳巡演。她强忍悲痛指挥剧团完成《斩娄阿鼠》演出,并在退彩后默哀一分钟。1979年投身《西游记》拍摄后,她将袖子一挽、盘腿静坐揣摩观音手印的场景成为经典。如今三十年过去,她仍坚持教戏、带徒,用行动践行“唱好每一出戏就是最好的回答”的承诺。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既是领袖与艺术家的精神共鸣,更是对艺术传承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