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美国国会国防战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长达114页的报告,该报告不仅深入分析了当前全球安全形势,还特别强调了中国作为美国主要挑战者的角色,并直指美国国防体系的诸多弱点。
委员会由两党专家组成,包括前国防官员和战略分析师,他们经过数月的审阅情报数据、军工报告和模拟结果后得出结论:美国目前的国防状态,在面对大规模冲突,尤其是与中国这样的对手交战时,弹药供应将难以持久,预计三到四周内就会耗尽。
这份报告无疑戳中了美国军力神话的痛处,迫使人们不得不正视现实。报告指出,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军费重点投向了高科技装备,如隐形战机和航母,却忽视了基础弹药的生产和储备,导致现在库存紧张,生产线难以满足需求。
美国国防部每四年会发布一份国家国防战略,2022年的版本将中国定位为“步调挑战者”,意味着美国需要跟上中国的节奏。然而,委员会认为这份战略过于乐观,未充分考虑实际执行中的瓶颈。
2024年的这份审查报告,是国会授权的第三方评估,旨在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委员会主席由前国防部副部长简·哈姆雷担任,成员还包括前参联会副主席等重量级人物。他们在讨论时,翻阅了大量数据,包括中国军费增长、武器库存和工业产能对比。
报告的核心结论是,如果中美爆发冲突,战争很可能在一个月内就分出胜负,因为美国弹药将耗尽而无法继续作战。具体来说,在西太平洋场景下,美国海军和空军初期能发动猛烈打击,但弹药消耗速度惊人,像反舰导弹这样的关键武器,可能几天就用完,整个库存三到四周就会空了。
现代战争强度高,一场大战的弹药需求是伊拉克或阿富汗那种低烈度冲突的几十倍。在俄乌冲突中,双方每月炮弹消耗量高达数万发,美国援助乌克兰后,自己的仓库就见底了。目前,美国155毫米炮弹月产能才3万发左右,计划到2025年增到7-8万,但这仍然远远不够。
相比之下,中国工业体系庞大,能快速转产军需品,这让美国在持久战中处于下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冷战时期,美国囤积了海量弹药,但1991年后,全球相对太平,军费缩减,生产线关了不少。弹药还有保质期,通常30-40年,旧库存过期了就得销毁,维护成本高,美国没动力保持大规模储备。此外,战略偏重海军和空军,也导致陆军弹药投资不足。二战后,美国靠海军称霸全球,但陆基火炮这类“低端”东西被忽视了。
近年援助盟友也掏空了美国库存。2022年以来,美国给乌克兰送了上百万发炮弹,这直接影响了本土备战。报告数据表明,美国武器库存恢复至少要5年。而中国军费2024年涨了7.2%,达到7110亿美元,实际采购力可能更高,因为中国成本控制得好。
报告称,现在的“威胁”比1945年以来最严重,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形成松散联盟,互相支援军火和技术。俄罗斯从朝鲜和伊朗拿弹药,中国提供芯片,这让美国的多战线压力增大。
委员会评估认为,美国军力结构不适合同时打两场大战,战备水平低,部队训练和装备更新跟不上。工业基础脆弱,国防承包商依赖外资供应链,比如稀土和芯片从中国进口,这在战时是致命弱点。报告警告,如果不改弦更张,下一个“珍珠港”或“9/11”事件可能随时发生。
从经济角度看,这份报告也颇具现实意义。它算了笔账:一场大国冲突会波及每个美国人,本土可能遭导弹袭击,经济中断,供应链断裂。港口关闭、股市崩盘、汽油短缺,这些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风险。
报告呼吁“全民动员”,像冷战时那样,增加国防预算到GDP的3-5%,远超现在的2.9%。这意味着税改、减福利,转投军工。但现实是,美国公众对这些威胁认识不足,媒体报道多是碎片化,政客们忙着内斗,没时间推动大改革。
报告对中国的描述很客观,承认对方军事现代化快,海军舰艇数量已超美国,导弹技术领先。人民解放军目标是2027年具备入侵台湾能力,这让台海成为热点。委员会没夸张中国威胁,但强调美国必须在3-4年内赶上,否则威慑力失效。
相比俄罗斯,中国更注重综合国力,融合军民经济,这点美国学不来,因为美国企业更追求利润,不是国家指令。报告推荐部分提了十几条具体措施。
第一,重建国防工业基础,投资生产线,目标是弹药产能翻倍。像155毫米炮弹,得从3万发/月提到10万以上,这需要国会拨款数百亿。
第二,加强盟友合作,拉日本、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入伙,共享情报和生产技术。但报告承认,盟友也缺弹药,欧洲帮乌克兰后自己空虚了。
第三,改革征兵制,扩大预备役,吸引年轻人入伍。现在美国志愿兵制,招兵难,因为福利不如科技公司。
第四,科技投资,发展AI和无人机,减少对传统弹药依赖。但这不是速效,得几年见效。
报告还谈了外交层面,避免冲突升级。美国应通过对话缓解紧张,但前提是实力均衡。委员会建议,国防部重写2022战略,纳入多战线场景,预算从9000亿提到更高。
2025财年是关键,转折点在国会辩论中。如果特朗普政府上台,可能延续贸易壁垒,减低对华依赖,但报告没提政治人物,只说战略调整。
这份报告提醒大家,军力不是纸面数据,而是实际产能和后勤。过去美国赢仗靠工业机器,现在这机器生锈了,得修。全球格局变了,大国竞争不是零和游戏,但准备不足就吃亏。
报告发布后,国防部回应说会采纳部分建议,2024年底开始增产弹药,但进度慢。2025年9月看,现在军工股涨了,国会听证会多了,但真落实还得时间。
1、美报告鼓吹准备“与中俄同时开战”,专家:美不具备打赢两场战争能力 海外网 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