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出一段关于“北六”沈飞J-50最新试飞影像,与之前曝光的图片和视频相比,此次试飞影像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机头的空速管已经消失。
战斗机机头的空速管,其核心作用在于测量飞行速度,同时辅助测量高度和大气压力,为飞行员和飞行控制系统提供关键的飞行数据。它通过感受气流的总压(即迎面气流压力)和静压(周围环境大气压力),计算出两者的差值,并结合空气密度等参数,最终换算成飞机相对于空气的速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空速”。
或许有网友会好奇,为何当今世界现役的先进战机中,少有机头仍安装空速管的机型,而是采用分布在机身上的L形静压管或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器系统?例如,中国的歼-20、歼-10C、歼-16,美国的F-22、F-35,以及法国的阵风等战机,都采用了这种更为先进的设计。
不过,仍有一些早期型号或改进程度较小的战机保留着空速管。比如中国的歼-11BG,由于机体设计的限制,去掉空速管意味着需要更改线路并加装分布式大气数据传感器,成本较高,因此保留了空速管。此外,日本的F-2战机和中国台湾地区服役的F-16V战机也保留了雷达罩前置空速管。
实际上,即使是先进的第5代隐身战机,在原型机试飞阶段也会安装传统的空速管,以获取准确的飞行数据。在这一阶段的测试试飞结束后,才会用其他传感器取代空速管。
此次网友拍到的“北六”空速管消失,可能意味着测试机进入了更高级别的飞行测试阶段。换言之,当原型机拆除空速管时,表明其气动设计已趋于稳定,无需再依赖外置的空速管来获取基础飞行数据,飞机的整体气动布局已通过初步验证。
除了上述试飞影像外,此次还有“出口转内销”的曝光图,疑似为“北六”的机场地面静态图!如果照片属实,那么这将是该机型截至目前最清晰的外观照片。
不过,以上内容均来自网友帖子,其真实性难以确定,希望广大军事爱好者谨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