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平壤举行的“自卫-2021”国防发展展览会上发表震撼性宣言:“朝鲜的真正敌人不是美国、韩国或其他特定国家,而是战争本身。”这一表态瞬间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其背后折射出朝鲜对半岛安全格局的深刻战略判断。
历史创伤铸就反战基因
金正恩的论断根植于朝鲜民族的历史记忆。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这片土地长期处于战争阴影笼罩之下。平壤的断壁残垣、三八线上的铁丝网、离散家庭跨越分界线的泪水,构成了三代人的集体创伤。金正恩特别强调,朝鲜持续强化军事能力“绝非为了挑起冲突,而是要避免同民族互相厮杀的悲剧重演”。这种立场在2018年与文在寅签署《板门店宣言》、2023年后与韩国民间文化交流升温等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朝鲜始终将避免内战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
国际格局倒逼策略调整
然而,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剧烈演变迫使朝鲜调整战略姿态。2024年1月,朝鲜突然修改宪法,首次将韩国定义为“头号敌国”,并撤销自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统一促进机构。这一戏剧性转变源于美韩同盟的军事施压:2023年美国战略核潜艇历史性停靠釜山港,2025年韩美联合军演规模创历史新高,这些动作均被朝鲜视为“核威慑信号”。面对外部挤压,朝鲜选择通过更鲜明的敌我划分强化内部凝聚力,同时加速导弹技术迭代、深化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如2024年派遣工程兵部队参与俄乌冲突),构建多层次战略缓冲带。
小国生存的辩证智慧
金正恩的“敌人论”深刻体现了小国的战略生存哲学。在缺乏战略纵深的特殊地缘条件下,朝鲜将军事威慑与和平诉求进行创造性结合:既通过常态化军演和武器研发保持威慑力,又以2025年核政策文件明确“核武器不用于先发打击”的原则,同时设定“遭受军事威胁时将动用全部力量”的红线。这种矛盾性策略实质是将核牌转化为外交谈判筹码,正如朝方代表在维也纳核谈判中强调的:“我们的导弹发射架既是对侵略者的警告,也是维护和平的保险栓。”
平衡威慑与对话的挑战
当前朝鲜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如何让国际社会理解其“反战不反美韩”的复杂逻辑。当金正恩在咸镜北道导弹工厂视察时强调“量产必要性”,而妹妹金与正对美韩对话提出“先解除制裁再谈判”的严苛条件时,朝鲜正试图在军事威慑与外交对话间寻找微妙平衡。这种策略性模糊在2025年朝美维也纳谈判中尤为明显:朝方代表既展示新型高超音速导弹模型,又释放“可考虑分阶段核裁军”的试探性信号。这场关于“敌人”定义的辩论,最终指向东北亚安全架构的核心命题:小国能否通过精准的策略把控,在美中俄三大国的博弈夹缝中开辟出和平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