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立陶宛新总理喊话中国:期待恢复联系,修复双边关系

时间:2025-09-27 18:40:01 来源:百态人间 作者:百态人间

立陶宛新总理英加·鲁吉涅内近日公开表示:“中国再不跟我们联系,我们就要生气了。”这一表述,虽带有几分情绪化色彩,却折射出立陶宛当前对华关系的微妙与复杂。今年7月,立陶宛执政联盟发生分裂,8月,44岁的鲁吉涅内成功组阁,成为该国新任女总理。

“你要是再不回我消息,我就要生气了!”这句原本常见于情侣间的撒娇话语,如今却成为了一个国家总理对另一个大国的“外交信号”。9月初,上任仅一个月的鲁吉涅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中国“断联”现状的不满,语气中既透露出委屈,也夹杂着无奈。

然而,中国早在两年前就已对立陶宛“按下了静音键”。那么,现在立陶宛想要重新搭话,中国还能装作听不见吗?时间回溯到2021年,当时立陶宛政府在中立外交上突然转向,不仅在多个国际场合高调“站队”,还在经贸、人文往来等方面接连“退群”,主动挑起与中国的矛盾。

中国的回应果断而明确:贸易冻结、外交降级,直接断线。当时主导这场“外交豪赌”的,是时任立陶宛外长的兰茨贝尔吉斯。而如今,他依然是执政联盟的一员,只不过这场豪赌的后果,如今却落在了新总理鲁吉涅内的肩上。

鲁吉涅内上任仅一个月,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喊话:“我们和中国的关系已经冷却太久了,如果他们再不和我们恢复联系,那我们就要生气了。”这番话,听起来既像撒娇,又似认输。

但国际政治远非如此简单,不是一句“我错了”就能回到过去的。鲁吉涅内的这番话,并非一时冲动。事实上,立陶宛内部的政治风向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今年7月,执政联盟再次分裂,原本的三党联合政府在内耗中土崩瓦解,民意支持率也一路下滑。

身为新总理的鲁吉涅内,肩上扛着经济下滑、民众不满、对外孤立的三座大山。立陶宛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高科技和农业产品,而中国这个潜在的超级市场却一直对其关着门。眼看着邻国如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都在悄悄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往来,立陶宛却被自己曾经的“强硬外交”堵在了门外。

此时,谁都看得出来,鲁吉涅内是在试图“铺路”。她深知国内的产业界早已对和中国“断联”怨声载道,也清楚区域内其他国家在调整对华政策时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她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用一种“既保面子又能缓和”的方式,抛出橄榄枝。

然而,问题来了:中国还买账吗?鲁吉涅内上任后,对外交口确实做了不少“降温处理”。她不再高调“抨击”、指责中国,在欧洲议会的表态也趋于谨慎,甚至在媒体上也不再提及那些“引发争议的议题”。

但中国的外交逻辑从来不是“你低头我就原谅”。要想恢复正常交往,政治信用得先修复。毕竟,当年立陶宛是自己主动关门的,还顺手把钥匙扔进了海里。现在想重新开门,起码得先捞出那把钥匙。

中国目前的态度也很明确:你愿意对话可以,但得有诚意。不是嘴上说想谈,转头又做小动作。更重要的是,中立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已非三言两语就能解决,尤其是在立陶宛还在部分欧盟议题上扮演“急先锋”的背景下,中国不会轻易松口。

立陶宛从来不是一个能左右国际格局的大国,但它这几年的“存在感”却远远超出了它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靠的不是硬实力,而是“站队站得猛、发声发得快”。这种“外交高调战术”在初期确实吸引了不少目光,但时间久了,弊端也暴露无遗:真朋友没交到几个,反而把不少潜在的合作伙伴给吓退了。

鲁吉涅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她上任后在多个场合强调“务实外交”,希望修复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也多次提到“经济利益优先”。这听起来像是立陶宛外交风格的一次“软着陆尝试”。

但光耍嘴皮子功夫远远不够,得有实招。比如在区域性平台上支持中欧合作倡议,推动恢复中立贸易对话,调整对华投资审查政策等。只有在实际行动上做出改变,中国才可能重新考虑接听这个“冷却已久”的电话。

新总理喊话中国,看似情绪化,实则是对现实的低头。这场“外交冷战”已经让立陶宛付出了不少代价,如今正在寻找出路。国际交往不是情绪游戏,说“生气”就能换来回应。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有自己的节奏和逻辑。如果立陶宛真想重新搭上线,就得先从自己那头把线接好。

喊话可以是一个姿态,但要把关系修复成“通话”,还得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别忘了,国际政治不是朋友圈,想让对方回你消息,先得看看你上一次发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