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度备受期待的历史战争题材影片,《731》从筹备到上映始终备受关注。这部聚焦日本731部队暴行的电影,本应成为展现历史真相的力作,却因质量争议陷入口碑危机,最终在票房与评价上双双失利。
上映前,凭借敏感的历史题材和80亿人民币的预测票房,《731》被视为年度现象级影片。然而,9月18日正式公映后,首日票房虽达2.5亿人民币并跻身年度前五,但次周工作日单日票房骤降至2000万,累计票房至今未破14亿,平台预测最终票房不足15亿,与预期相差超60亿。
影片原定7月31日全球预映,后撤档至9月18日,并同步登陆中国内地、香港、北美、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市场。这一布局本为国产历史片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但实际表现却令人失望:内地票房远低于预期,海外市场更显惨淡。
影片失败的核心在于口碑崩盘。内地虽未公布评分,但一星差评泛滥,观众直言“浪费了优质历史题材”。海外评价更为严苛,IMDb评分仅3.1分,观众批评其“歪曲历史真相,误导全球观众”,甚至直言“导演未履行历史责任”。
超低评分直接导致海外票房惨败。目前仅澳大利亚有票房统计,但数据不足100万人民币,北美、新西兰等市场甚至未公开具体数字。这一结果与同期好莱坞大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影片在国际市场的无力感。
《731》的失败为国产历史片敲响警钟:敏感题材需以严谨态度对待,艺术表达与历史真实缺一不可。当观众对“不尊重历史”的批评占据主流时,任何商业包装或票房野心都将化为泡影。如何平衡艺术创作与历史责任,或将成为未来同类影片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