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两线同时出击!俄罗斯战略轰炸机与北约战机激烈对峙,美媒忧心中国轰-6轰炸机可能加入巡航,这一系列动作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近期,白令海上空,图-95MS战略轰炸机长达14小时的巡航轰鸣声划破长空;波罗的海畔,米格-31拦截机与北约战机咫尺相对。俄罗斯通过东西两线同步的军事行动,向西方展示其毫不退缩的坚定决心。
九月下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达到空前紧张程度。俄罗斯同时在东西两线展开大规模空中行动——东向阿拉斯加,西临波罗的海,对北约形成夹击之势,地区局势骤然升温。
01 俄罗斯东西两线同步出击
9月24日,北美防空司令部探测到俄军两架图-95轰炸机和两架苏-35战斗机进入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美军随即出动一架E-3预警机、四架F-16战斗机和四架KC-135加油机进行识别、追踪和拦截,现场气氛一度剑拔弩张。
与此同时,在波罗的海上空,匈牙利战机从立陶宛的西亚乌利亚空军基地起飞,对出现在拉脱维亚海岸附近的五架俄军战机进行识别和伴飞,双方战机在空中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较量。
俄罗斯国防部9月25日晚间通报,俄军多架图-95MS战略轰炸机在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中立水域上空完成预定飞行任务,总时长超过14小时。这些战略轰炸机由俄空天军苏-35和苏-30SM战斗机护航,并在飞行期间完成空中加油,展示了俄军强大的远程作战能力。
北美防空司令部在声明中特别强调,俄军机一直在国际空域飞行,未进入美国或加拿大领空,并将此类活动视为“常态”,不将其看作威胁。然而,这已是北美防空司令部今年第9次报告此类事件,频发的空中接触无疑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在西线,北约盟军空军司令部25日表示,他们部署了匈牙利战斗机,对出现在拉脱维亚海岸北约空域附近的三架米格-31战机、一架苏-30战机和一架苏-35战机进行识别和伴飞。北约方面宣称这些俄军机“不遵守国际飞行安全规定”,进一步升级了言辞对抗。
02 北约内部分歧公开化
面对俄罗斯的双线出击,北约内部反应出现明显分歧。据彭博社报道,德国等国敦促采取谨慎态度,而一些盟友则要求采取更强硬的姿态,联盟内部裂痕显现。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9月24日称,北约成员国要谨慎,不要落入俄罗斯的“陷阱”,并指出俄“背后的算计很明显”。芬兰总统斯图布则敦促盟友“不要反应过度,但要足够坚定”,试图在强硬与克制之间寻找平衡。
这种分歧在如何应对俄军机“侵犯领空”问题上尤为明显。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24日表示,击落进入北约领空的俄罗斯战斗机的选项“正在考虑之中”,言辞强硬。
然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日强调,“我们不会开火”,态度相对克制。美国财长贝森特明确表示,俄罗斯“开始侵犯北约边界”,但美国不打算介入任何军事行动,这种表态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此前“北约国家应该击落侵犯领空的俄罗斯战机”的强硬言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美国内部及北约内部的政策差异。
03 俄方发出严厉警告
针对北约的强硬言论,俄罗斯驻法国大使阿列克谢·梅什科夫发出了明确警告。当被问及如果俄罗斯战机被北约击落,俄罗斯将作何反应时,梅什科夫9月25日在法国RTL电台表示:“那将意味着战争。”
梅什科夫还强调:“相当多的北约军机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我们的领空,但我们没有击落它们。”他坚称北约成员国未能提供“实质性”证据来支持其指控,反击了北约的指责。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同样驳斥了有关俄罗斯战机入侵爱沙尼亚领空的说法,称这完全是“歇斯底里,毫无根据”。俄罗斯国防部此前也明确表示,俄军机所有飞行严格遵守国际空域使用规则,维护了自身行动的合法性。
04 美媒担忧中国轰-6可能支援俄罗斯
美国《军事观察》杂志提出了一个令北约更加忧心的场景——中国轰-6轰炸机可能支援俄罗斯。该杂志指出,俄罗斯轰炸机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巡逻行动,可能获得中国空军的支持,这无疑将改变地区军事力量对比。
美媒回忆道,2024年7月,中国的轰-6轰炸机和歼-16战斗机就曾与俄罗斯军机一起在阿拉斯加附近进行联合巡航。这次联动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防御压力,展示了中俄军事合作的深度。
尽管轰-6轰炸机在性能上可能不如图-95MS,但其搭载的巡航导弹同样能对美国本土构成实质威胁。更令美国担忧的是,中俄联合巡航所释放的“战略协同”信号,将极大改变阿拉斯加地区的战略平衡,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挑战。
美媒还抱怨道,美军的E-3预警机机队早已过时,本应接班的E-7预警机项目又问题缠身。一旦中俄真的常态化联合行动,阿拉斯加的防空识别区恐怕会形同虚设,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防御困境。
05 局势紧张但全面战争可能性低
尽管当前局势紧张,但分析认为,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依然较低。北约内部对战争缺乏足够信心,俄罗斯也深知一场全面战争将摧毁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因此双方都在克制。
军事分析人士指出,北约既没有完成全面开战的部署,也缺乏支撑长期冲突的资源储备。所谓击落俄战机,更像是缓解内部压力的口号,而非真正的行动计划,北约更多是在进行言辞上的威慑。
从历史经验看,此类对峙更可能是一种战略威慑的博弈。俄罗斯通过东西两线的同步出击,证明了自己绝不退缩的立场;而北约的口头警告,则更多是为了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筹码,双方都在进行战略上的试探。
北约秘书长吕特此前宣布启动的“东方哨兵”行动,原本意在加强联盟东翼的威慑与防御态势。然而如今看来,这一行动反而引发了俄罗斯更强烈的反制,北约的行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直言不讳地指出,乌克兰危机是北约和欧盟精心策划、由乌克兰代理执行的一场针对俄罗斯的“战争”,揭示了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棋局仍在继续,但真正的胜负手可能不在军事层面。俄罗斯双线出击展示了实力,但北约内部的分歧与协调才是更大变数。而美国媒体对中国轰-6可能参战的担忧,不过是为这场大国博弈增添了又一个变量,未来局势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