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餐饮近期因一场堪称‘自杀式’的公关操作引发舆论哗然,其发布的争议性文案不仅未平息风波,反而将品牌推向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连以‘口才’著称的老罗都直言看傻了,甚至有人质疑:贾国龙是否已放弃品牌口碑管理?
引发众怒的导火索是一篇题为‘7岁毛毛以为再也吃不到西贝’的营销文案。该文案通过塑造一个‘非西贝不可’的儿童形象,试图唤起消费者情感共鸣,却意外成为压垮品牌好感的最后一根稻草。
故事中,7岁的毛毛从2岁起就是西贝的忠实顾客。尽管母亲因近期争议事件拒绝带他光顾,但毛毛仍哭闹着要前往,甚至抱住店员大腿坚持要吃儿童餐,声称要遵守与西贝的‘约定’。最终母亲妥协的画面,被包装成‘温情故事’广泛传播。
这种刻意煽情的叙事手法引发强烈反弹。网友普遍认为,若故事属实,家长应立即带孩子检查是否对西贝食品产生依赖;若是虚构,则暴露出品牌‘道德绑架’消费者的恶劣手段。‘这哪是公关,简直是自毁长城’成为高频评论。
更讽刺的是,这场危机本已进入平息期。一周前老罗宣布不再追究贾国龙的诽谤指控,事件热度持续下降。然而西贝却主动‘补刀’,通过系列争议文案将公众注意力重新拉回品牌负面。
据观察,西贝近期连续发布多篇类似文案:包括‘顾客打电话要共生死’、‘大哥存千元支持’、‘专程点600元菜品声援’等情节。这些充满‘华与华式’夸张风格的文案,被指出自为其服务10年、收取6000万咨询费的策划公司之手。
有分析认为,这类操作或直接源于贾国龙本人的决策。三个月前品牌未爆雷时,他就曾公开称赞一名3岁儿童‘每天只吃西贝,在家都不吃饭’,这种过度渲染的案例与当前争议如出一辙。
从专业角度看,西贝的公关策略存在三大致命伤:其一,将儿童食品依赖包装成‘品牌忠诚度’,触及食品安全红线;其二,在危机平息期主动挑动舆论,暴露战略失当;其三,过度依赖单一策划公司,导致创意同质化严重。
餐饮行业专家指出,真正有效的品牌维护应建立在产品品质基础上。西贝若持续通过‘卖惨’‘煽情’等手段转移焦点,而非解决消费者实质关切,终将耗尽品牌信用资产。
当前西贝面临的不仅是公关危机,更是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当‘非西贝不吃’成为品牌宣传点,消费者自然会追问:究竟是食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还是添加了特殊成分?这种质疑一旦形成,对餐饮品牌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截至发稿,西贝方面仍未对争议文案作出实质性回应。业内人士建议,品牌方应立即停止争议性宣传,转而通过透明化供应链管理、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等方式重建信任,而非继续在公关雷区‘跳舞’。